我国地方“土地政策”现状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新政解读 >

我国地方“土地政策”现状

发布日期:2024-11-17 浏览次数:

税制改革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化,税收在地方政府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央政府权力的下放,地方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土地作为地方政府手中最大的自由经济资源,已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保障。“土地财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运作模式,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我国地方“土地政策”现状
 
近年来,“管理城市”的想法在许多地方很流行。其经营模式是政府首先“做土地”,引入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等概念,然后整理土地拍卖,土地出售收入用于当地建设。建设后,土地升值推动了周边地区土地价格的上涨,政府可以通过出售土地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政府就实现了“不花一分钱,高楼平地”,这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城市领导人谈论的“管理城市”的经验。
 
近年来,杭州的许多大型建设项目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小而大”。例如,京杭大运河综合保护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200项但财政只投资5亿元,但财政只投资5亿元 1亿元的启动资金,其余将通过市场手段筹集资金。杭州运河总部是一家融资机构。具体方法是加强对运河的保护和沿线文物的恢复。这些“土地”工作极大地升值了运河边的土地。政府拍卖这些土地后,可以筹集资金投资保护项目,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由于地方政府拥有最大的土地资源,可以吸引投资,建设新花园,建设新城,可以通过招聘、拍摄、悬挂等方式最大化收入。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高房价、政府土地投机,使开发商成本迅速上升,然后反映在商品房价格上,最终转移给消费者。这也是自国家宏观调控以来,地方政府的形象仅次于开发商,成为千上万人所指的局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失地农民的问题,随着政府征地的增加,失地农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左右,每年新增2000万万”,按照《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2万年到2030 年的30 占用耕地5450年以上万亩。一般每征用1 1.5亩地,伴随着1.5亩地,农民失业,这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开始约4个 0 0 0 万剧增至2030 年的1.1 亿。专家保守估计,其中有5万人超过1万名农民既失地又失业,从动态上看,这个数字最高可达8000万人。各地因征地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大量失地农民成为“三无游民”,种地无地,就业无岗,生活津贴无份。这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信访局的一份信息,2002年国家信访局接受征地的4116封信件大多集中在失地失业问题上。农民失地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区大力开发经济开发区和建设工业园区。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舒克欣介绍,包括市、县、村在内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随处可见,导致全国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累计开发达到3个一万多平方公里,而这正好相当于全国660平方公里城市、建制镇现有建设用地面积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