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融资模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发布日期:2025-04-15 浏览次数:次
1、2012年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
1.公司内部状况
(1)由于财务问题,公司成本增加,贷款规模越来越大,还款压力几年前公司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大量新项目开工,仅依靠余额生产经营资金难以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必须依靠大量债务支持,导致资本结构严重不平衡,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费用高,公司贷款还款压力增加。(2)原燃料价格上涨,产品成本逐月上升。自今年年初以来,公司的生产成本一直在上升。2010年底,进口矿石平均到岸价约为125美元/吨,同比增长43美元/吨,增长56%;炼焦煤同比增长28%,喷煤增长14%,冶金焦增长13%,国产精矿粉增长29%。随着大宗原燃料采购成本的不断上升,钢铁、材料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公司盈利能力有限。(3)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低,公司效率低。中国是一个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钢铁产能增长率与社会需求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分阶段产能过剩,导致钢铁库存增加,市场价格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盈利空间大幅缩小,处于低效运行的趋势。
2.国内金融环境
自2012年上半年以来,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无论是银行信贷市场融资还是其他市场融资(信托、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企业收到的成本水平都不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手段实现的,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素质、权威性和更高的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以及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截至目前,央行已多次提高央行票据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以遏制国内通货膨胀,收紧市场流动性,回笼市场资金。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15.5%提高到18.5%,成为历史最高点,冻结了银行贷款资金1.7万多亿元。这种组合手段导致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紧张。企业融资难度大幅增加,特别是2010年第三季度以后,随着央行的调控,商业银行收缩贷款力度加大,出现了无规模或规模无资金放贷的严重局面。
二、中外企业融资模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国内外企业的融资模式在融资结构、融资渠道、专业化程度、融资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主要有三个原因:
1.不同的企业制度
中国中央企业的企业制度决定了他们在选择融资策略时没有考虑到足够的融资成本。同时,由于企业内部融资成本的高隐蔽性,中国中央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融资成本。目前,中国中央企业普遍缺乏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企业缺乏内部资金,因此选择以外部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企业要想提高内部融资比例,首先要改变收入分配结构,但这将改变现有的利益分配模式,带来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带来的成本可以称为“制度创新成本”。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受股东控制,企业融资成本直接影响股东利益。因此,外国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优先考虑成本水平。据统计,内部融资占总融资的绝大多数,其次是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
2.不同的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央企业都是国有股,最大的股东是国家。然而,作为最大的股东,国家缺乏企业管理,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没有有效的监管。虽然中央企业个人股东数量众多,有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但意见分散,导致中央企业没有完整的股东控制权。由于中央企业所有者的缺乏,企业不会选择效益最大化的融资模式。从国外企业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外部监控治理结构普遍采用,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股权分散、市场高度自由化、法律体系健全的特点。所有者为企业建立了完整的监控体系,监督企业的各种活动。
3.债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
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发展时间短,对债券发行的限制严格,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相对落后。据统计,2003年,我国债券发行量仅占股票总市值的4.01%,其中企业债券发行量仅占全部债券余额的4.72%。因此,债券融资难以成为我国央企融资的主要途径。
相反,发达国家的债券发行量占证券市场总发行量的绝大多数。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债券融资已超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模式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