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化债后如何有效应对高校财务风险

发布日期:2025-04-10 浏览次数:

化债后如何有效应对高校财务风险
 
1. 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开源节流
 
在多校区运营模式下,高校设备和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和浪费。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按照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置和租赁高校资产,特别是校园土地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等固定资产管理,确保高校资产价值得到保存和增值。
 
不断提高高校综合水平,利用教学资源与政府、企业联合办学,为社会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增加培训收入,实现高校资源与社会培训需求的互补。同时,重点加强科研产业、自主企业或引进社会力量发展企业,不断拓宽高校收入渠道,为学校发展提供财政保障,提高偿债能力和债务管理能力,但高校应加强监督科学管理,通过彻底改革,校企分离,真正为高校发展提供稳定的活力。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拓宽高校收入增长的途径和潜力,为学校发展提供财政保障。
 
提高财务透明度,有效监督学校收费,进一步完善相关财务制度,从源头上加强腐败防治,避免私下截留学校收入,造成“小金库”问题。加强高校成本管理,制定节约措施,减少浪费,使学校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较低的风险筹集高校所需的资金。
 
2.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加强审计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高校应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设置相关定量指标,采用各种分析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从偿付能力、经营业绩、收入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分析预警财务数据等相关数据,建立健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财务指标达到或超过警戒线后,财务人员需要及时分析风险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风险。跟踪观察财务关键指标,如反映高校资本经营风险的相关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借款占货币资金的比例、累计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等。在各种风险指标体系的综合反映下,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分级预警,及时调整相关决算,随时掌握高校经营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面临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解决财务风险。
 
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加强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及时分析、纠正偏差,协调控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审计部门应加强风险审计,充分发挥审计高水平的财务监督功能,提高审计信息的流动性和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安排内部审计主体、内容和程序,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学校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不断评估自己的财务决策,以避免财务风险。
 
3. 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执行,真正了解财务信息
 
新高校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事业财务,增加累计折旧科目。这样,高校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负债、还贷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反应,真正反映了收支情况和资金运动过程,可以正确估算高校的教育成本。
 
现代高校的收支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新制度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过去一些类似的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一些会计项目,这是对现代高校多样化收支的正确对待,可以填补现代高校收支记录中的一些空白。科目的细化是满足现代高校收支多样化的实际情况,真正反映高校收支,准确定位高校教育成本。
 
新大学会计准则更完善财务报表,这些变化意味着报表制度可以更直接、更完整地反映大学资产财务信息,也充分反映权责制原则,为大学预算收支工作提供准确依据,其他打算投资大学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通过报表更清楚地了解大学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