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特点

发布日期:2025-04-09 浏览次数: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和经济增长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际需求。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解决“人去哪里,钱从哪里来”的两个方向性问题。因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按照经济学中重要的“纳瑟姆”曲线,城镇化率从30%上升到70%,既是城镇化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资金需求最大的阶段。如何解决新型城镇化资金来源,已成为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特点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发展的转型和周期波动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决策者需要从新的角度应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需求。
 
1.投融资需求多样化。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城市转移必然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金融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结构来看,我国铁路建设相对滞后,公共交通建设空间依然存在,燃气管道铺设迫切需要加大投入;从公用事业投融资需求来看,公共设施严重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相关投融资将不断增加,主要是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绿化、垃圾处理、公园建设等公共设施投资需求增加;从公共服务范围分析,农民工市民化带来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
 
2.投融资方式多样化。新型城镇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投融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金融工具创新不足,融资模式相对单一。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财政定位逐步从经济发展向公共服务转变,融资模式将逐步从信贷向市政债券和公司合作转变(PPP)随着模式等方向的转变,社会保障的总体规划水平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新城镇化战略下金融运作模式的新特点。此外,新城镇化的重点是区县,县城镇化建设需要县金融的发展,这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为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财政支持。
 
3.投融资范围普惠。在新型城镇化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不仅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而且产生了各种投融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来匹配。一是城市人口创业地产的投融资需求。新型城镇化是让城市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和平等的创业机会,城市人口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产抵押不足、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状况不稳定、信用难以识别等问题,融资需求分散、批次多、期限短、数量小。二是住房、耐用消费品等消费融资需求。人口城镇化必然带来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收入的增加将大大提高其消费能力。研究表明,按照现有的城市化速度,消费者需求规模将从2011年的16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近30万亿元,城市人口的消费浪潮将给消费金融带来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