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城市轨道交通PPP融资模式风险识别

发布日期:2025-04-07 浏览次数:

近年来,PPP融资模式逐渐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风险合理分配给政府和私营部门,由两个单位共同承担,这也是PPP不同于其他融资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PPP项目融资具有时间跨度大、参与者多、涉及面广、组织结构复杂等特点,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相互合作的目标不同。公共部门采用PPP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合理的风险转移,私营部门参与PPP模式的初衷是在合理风险分担的基础上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因此,识别和协调项目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分配和管理已成为PPP项目融资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PPP融资模式的内涵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它被翻译成“公私合伙/合资企业”。在中国,公有国有企业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参与PPP。因此,中国的PPP也可以称为“政企合伙/合资企业”[1]。PPP分为广义和侠义两种。前者一般是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后者可以理解为BOT、BTO、DBFO等一系列项目融资方式的总称。
 
PPP现代融资模式的合作理念是实现各参与者的“双赢”或“双赢”。在中国,典型的PPP模式结构是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采购与中标人(私营部门)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特殊目的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特殊目的公司通常包括建筑公司、经营公司或第三方投资项目。在融资过程中,政府与贷款机构达成直接协议,承诺按与特殊目的公司签订的合同支付相关费用,帮助特殊目的公司顺利获得贷款机构的财政支持。该协议的本质属于意向担保,它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只是表明了政府愿意为该项目提供一定的支持。
 
城市轨道交通PP融资模式本质上是政府和私营部门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和长期合同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给予私营部门长期特许经营权和收益,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有效运营,政府部门也从传统轨道交通设施或服务提供商转向监督合作伙伴,这也是PPP模式强调互补优势、风险共享和利益共享的集中体现。
 
二、城市轨道交通PPP融资模式风险识别
 
城市轨道交通PP融资模式的参与者涉及多个部门,具体融资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一定的历史数据或经验判断,高效的风险识别是一种或多种风险识别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对项目风险事件的来源、因素和特征进行持续、系统的动态分析和识别[2]。众所周知,风险识别发生得越早,风险管理成本就越低,损失就越小。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识别应首先总结相关文献和以往案例,结合工作分解结构法、专家调查法等具体识别方法,分析识别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风险特征和风险因素,最终确定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类型。
 
三、规避城市轨道交通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正确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配机制。有效综合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经济风险因素是合作伙伴规避经济风险的必要前提。
 
四、规避经济风险
 
合同和特许经营权协议涉及政府补贴、票价、特许经营期等影响项目经济风险的条款。即使部分风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避免,参与者也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形式明确风险的规模和方式。因此,PPP融资合同和特许经营权协议已成为规避经济风险的首选形式。
 
五、结论
 
PPP融资模式可以在项目初期实现风险分配。由于风险由政府和投资者共同分担,投资者的风险相对降低,融资难度降低,融资可能性提高,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在提高基础设施效率和降低建设成本的基础上,这种融资模式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政府有效投资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PPP融资模式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PPP融资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广泛应用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