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和模式
发布日期:2025-04-04 浏览次数:次
一、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和模式
1.融资结构
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企业的正常经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结构。企业融资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否正常进行,财务目标能否按时实现,企业的价值能否最大化。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合理规划融资,获得营运资金的最大值,将企业经营成本降到允许范围的最低值,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融资模式
融资模式主要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是指企业获得长期支持资金的渠道和方式。其中,外部融资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企业发行债券以吸引私人资本,或者分散股权进行股权交易的,可以称为直接融资;企业从银行贷款中获得的资金称为间接融资。近年来,战略融资和租赁融资逐渐出现。
3.融资结构和模式的历史变化
融资结构和模式的历史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在此期间,国民经济的命脉主要掌握在国家手中,因此国民经济由国家分配,国有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当时,国有企业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经营资金充足,负债率低,基本无负债。企业的所有资产,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几乎都来自国库。
(2)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国家各方面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企业的经营资金不再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是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依靠国家主导发展,而是实施国内各种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模式,国家实施宏观监管政策,国有企业不再享受免费财政支持,而是实施有偿银行贷款政策。有偿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使用效率,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部分大中型企业逐步进行股权融资。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开始多样化,内外融资平行。同时,也采用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扩大融资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谈国有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融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国家政府主导国有经济的分配,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资金的方向和配置,否认市场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市场已经完全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附庸。企业根本不能独立选择融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经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显著下降,企业融资模式逐渐由国家财政主导转变为银行贷款,政府通过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利率调整调整社会资金配置。1985年以后,国有企业融资由财政拨款转变为银行贷款后,国有企业的经营资金几乎完全依赖于信贷资金。这样,银行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就悄然形成了。
然而,银行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0%,几乎将成为全负债的高风险经营企业。其次,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向银行贷款不需要承担经济责任,银行必须保证重点资金的需要。因此,一些国有企业只向银行借款,却不还款,盈亏不负。因此,银行信贷约束力逐渐降低,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负债高,造成严重损失,最终导致银行坏账。其实质是经济形式之间的深层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经济配置中的基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