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融资方式、结构及其演变

发布日期:2025-03-19 浏览次数:

融资方式、结构及其演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的内生金融发展模式在理论上清楚地解释了一个经营良好的金融部门,通过动员储蓄,将储蓄有效地分配给高效的生产部门、金融技术收入增长、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技术选择和证券市场外部作用对经济增长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有两种中介方式来完成这种促进功能,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经济中的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不通过金融中介直接开展的金融整合活动,而间接融资是指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通过金融中介开展的金融整合活动。是否通过金融中介区分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的基本依据。更准确地说,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区分为简单的中介机构和复杂的中介机构,这显然是指银行等复杂的中介机构。
 
融资方式提供了储蓄向投资转型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是微观企业关注的问题,也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理论上,直接融资在融资公平、风险承担、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间接融资有利于调动储蓄,扩大信贷规模,促进宏观经济监管。不同的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对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者约束有不同的影响,难以给予具体的定量评价。实际上,各国具体融资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商品经济、货币信贷、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储蓄、收入分配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产物。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融资模式或融资模式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工作。戈德史密斯通过调查世界金融结构的演变历史,发现金融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惊人的共性,如金融资产总量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逐渐形成共存模式、金融工具流动性逐渐增强等,这些共同特征的出现伴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金融体系从间接融资发展到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甚至相当大的比例构成了金融体系演变的主线。
 
从我国金融业和融资结构的发展来看,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银行以外的金融市场很少,发行的国债和企业债券也很小。1990年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直接融资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化和金融证券化的发展,我国的融资结构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选择合适的金融发展战略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