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财政分权的整体水平和区域分化特征
发布日期:2024-11-05 浏览次数:次
通过构建多维评价指标,探索了我国省级财政分权的整体水平和区域分化特征。通过空间统计分析,这些特征和现象不是偶然和随机的分布,而是来自非均质地区的相互影响和空间依赖,并在试图解释这些潜在逻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判断。
首先,在中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定决定财政分权水平。中国的财政分权状态甚至表现出与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过去使用的一些分析指标可能很难完全有效地描述和展示中国财政分权的全貌和整体情况。例如,在讨论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由于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水平(GDP或宏观税基)本身的相关性较强,在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中应特别谨慎。财政分权指标作为一种理论支持,更适合政府间金融竞争与合作等战略行为的研究,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其次,从区域特征来看,我国省际财政分权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中部隆起,东部凹陷。这表明,一方面,在政策或制度层面,现行财政制度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博弈、调整区域差异、平衡区域财政相对优势方面具有宏观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激励我们从空间财政的新角度探索和掌握财政行为空间差异的内在形成机制和基本逻辑,为区域财政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提供建设性参考,特别是在知识技术传播、环境与生态保护合作、文化媒体交叉、民生福利共享等跨区域公共决策和公共物品供应方面。
第三,从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关系来看,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重点应尽快理顺不同层次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和责任安排。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特色体制下有限的财政分权本质上是以省政府为核心的财政相对优势的综合体现。这种财政相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优化,即在“省管县”或“准省管县”的制度安排下,筛选提炼出“共性特征”和“优势特征”,以县级财政为重点,整合地方财政水平,构建更符合基层政府权责的基本财政长效保障机制,同时不削弱市乡财政的独特功能,建立辖区内和跨辖区的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高省级以下财政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