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科研院所财务会计转型的必要性

发布日期:2022-05-03 浏览次数:

一、当前科研院所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职能局限日益突出
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的财务会计人员仍然以“核算型”、“守财型”、“执行型”为主,重结果,轻过程,只重视对经济业务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反映,认为管好“钱、帐、税、内控”这四大块便是做好了财务会计工作,而没有更多的发挥其财务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职能。在现行科研管理体系下,财务会计发挥财务核算职能较强,但发挥参与单位管理及决策方面的职能较弱。要使财务会计注重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从普通的财务数据中挖掘出问题的苗头和倾向,帮助科研院所做好分析和预测,使财务管理在制度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就要求财务会计从本位向大局出发转型。
(二)财务会计工作得不到重视
科研院所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领导大多是科研骨干,重科研,轻管理是普遍现象。财务会计的职能在科研院所一般首先被定位为服务,其次才是管理。领导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态度是不重视、不支持,但也不抵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财务管理、项目验收等各个板块相对独立,财务会计人员只负责财务管理,很少参与到其他板块的实际工作中去,使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科研活动脱离开来,很难发挥其监督、决策的作用。这种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科研院所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会淡化财务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影响他们转型的积极性。
(三)财务会计人员本身的局限性
财务会计人员的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然而,由于科研院所一般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相对企业来说是铁饭碗,基本没有危机感,感觉不到失业的风险。且大多毕业于财经院校,长期从事单调的财务核算工作,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思维方式固化,综合能力有所欠缺。日复一日的财务处理、报表填制、纳税申报以及对账、关账和决算,使他们很难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特别是2016年国办、中办的50号文出来以后,提出坚持“放管服”结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管理权限,这对科研经费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应的,国家、地方也加强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审查,甚至是政治巡视。财务会计人员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去为转型做自身能力提升方面的准备。
二、科研院所财务会计转型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并要求科研院所大力增强其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此方案的实施,一方面要求科研院所立足于市场,研发成果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增加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增强科研院所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保证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财务会计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基础记账工作将逐步被现代化的电子工具所取代,财务核算工作将朝着信息化、精细化发展。可以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倒逼着科研院所财务会计转型。
(二)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科技体制改革成为科研院所发展的动力,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能保障科研院所的平稳运行,同时还能在降低成本、管控风险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取得科研成果并在其产业领域占领一席之地,是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目前,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使科研院所的项目总量、研究范围都较以往有增大的趋势,然而因为财务管理能力与资金总量不能科学匹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只有转变财务管理模式,让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核算模式中解放出来,用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决策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决策层作出科学决策,才是科研院所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三)财务人员职业发展的需求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加强会计人才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科研院所财务会计人员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银企互联等工具之所以很快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们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工作效率更高,能把相关财务资料进行归集、分类处理,节约了时间和人力,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二是能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人工处理财务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出错,量越大,出错的机率越高,三是不受劳动强度的影响,可以长时间工作,这显然是财务会计人员无法比拟的。综上所述,如果财务会计人员因循守旧,不随机而动,再不转型,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