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对策分析

发布日期:2025-04-17 浏览次数: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存在上述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体制问题。由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政收支矛盾,而我国地方政府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此外,缺乏市场约束和法律约束,通过建立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已成为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压力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制度
 
地方政府财权与权力不匹配使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设立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导致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扩大,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增加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违约风险。
 
因此,要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一方面,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税制财政制度,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关系;同时,要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理顺政府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关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地方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决定个别税种的开征或停征,调整部分税种和税率;同时,要完善政府预算制度和采购制度,推进公共财政支出制度建设。此外,要完善地方政府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地方政府收支透明度。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其中一般转移支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根据当地情况独立安排财政支出,专项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政府的具体政策目标,不得随意改变资金使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关键是优化转移支付的方式和结构。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太多,规模太大,而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太小。过多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不仅容易形成“跑钱”现象,而且容易造成中央政府对地方权力的不合理干预。同时,有限的资金过度分散,容易形成“撒胡椒粉”现象。
 
因此,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扩大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特别是加强基层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政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同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严格规范新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资金设置,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三)规范地方政府借贷融资机制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发行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融资方式,这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事实上,早在2011年10月,上海、广东、浙江、深圳就率先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2013年7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财政部补偿。2014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个省市开展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试点,对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探索市场化债券发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认为,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基础上,应逐步放松法律约束,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减少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过度依赖。
 
此外,还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如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风险预警机制和债务偿还机制,创新地方政府融资体系,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和私营部门,提高公共部门效率,也可以减轻地方政府融资压力,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