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模式分析
发布日期:2025-04-17 浏览次数: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缓解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82万亿。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各级地方政府成立了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申请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进行融资。2012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旧控新”的目标,增加了对融资平台新贷款的限制。在经济增长放缓和稳定增长的压力下,发行城市投资债券已成为缓解地方政府资本瓶颈的突破口,并呈井喷式增长。随着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偿债高峰,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问题也成为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模式分析
虽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不一致,但一般来说,典型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地方债务”、“城投债”和“银行信贷”三种。
(1)“地方债”模式
也就是说,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筹集资金。虽然预算法明确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在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问题,财政部于2009年代表地方政府发行了2000亿元的地方债券。同时,2011年在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试点发行,共发行地方债券229亿元,开启了地方政府“独立发行债券”的序幕。此后,2014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试点办法》,试点独立发行地方债券,成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探索市场化债券发行的新举措。
(二)“城投债”模式
也就是说,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由于大多数融资平台都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城市投融资公司,因此被称为“城市投资债券”。虽然名义上是企业债券,但也被称为“准市政债券”,因为地方政府为其提供了隐性担保,具有市政债券的属性。近年来,我国城市投资债券的发行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地方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形式发行的城市投资债券呈井喷式增长。
(3)“银行信贷”模式
也就是说,商业信贷的融资模式是通过资产抵押贷款进行的。事实上,仅凭融资平台公司自身的收入和资产抵押状况,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在这方面,地方政府通常以土地使用权或土地收益权作为抵押,通过当地融资平台间接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包括单一商业银行贷款和银团贷款。
因此,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部发行和自发债券、下属融资平台发行城市投资债券,申请银行贷款,构成了地方融资平台的“三位一体”融资模式。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与商业银行通过股权、债权、担保等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如图1所示。
此外,还包括“银行信贷政府”合作模式,即银行、信托和政府合作的融资模式。其中,银行发行金融产品筹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然后进行股权投资,多投资于地方金融平台的债权或股权。在这种模式下,地方金融平台是金融主体,政府增加了金融平台的信用,项目风险转移给购买银行金融产品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