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过程中最常见的“漏洞”

发布日期:2025-01-10 浏览次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方面的项目数量逐年增加。为了寻求超额利润,建设单位试图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寻找漏洞,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最终目标。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降低政府投资审计风险,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政府投资建设过程中的“漏洞”急需“封锁”。结合工作实践,列出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遇到的“漏洞”,并对“封锁”进行了分析。
 
目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过程中最常见的“漏洞”:
 
1.机会主义。部分施工单位灵活掌握招标文件中的临时估价和临时金额,巧妙运用,实施不平衡报价,留下预兆,投机投标,中标后增加预算,达到政府增加投资的目的。在审计景观工程项目时,我发现按固定单价结算工程量后,在材料临时估价中,只有灯具和配电箱,施工单位的报价是市场平均质量价格的2-3倍。
 
2.移花接木。工程招标中原设计确定的材料品种,在能够完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施工单位故意编造理由,在甲方知情甚至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设计,以便从差价中获利。某中心大楼图纸设计采用电渣压力焊,施工单位要求改用套筒直螺纹。审计发现两种做法价格相差几倍,整个工程造价相差几十万。
 
3.订单不定价。在审计项目中,发现一些分包项目具有明显的特点,即设定所需材料的数量和制造商,故意不设定价格,在项目开工后进行询价、定价,甚至完成后进行询价和定价。这显然是为了提高项目的成本。
 
4.虚拟列出项目,空手套现。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虚拟列出了一些不存在的项目。一份建筑工程合同规定,“本工程涉及甲方直接分包的项目,应向我公司缴纳5%的施工合作费”。经审计发现,这纯属虚假,因为招标文件明确规定没有这笔费用。
 
5.垄断价格,偷梁换柱。一方面指定品牌,形成独家询价局面,参考标准可比性差。另一方面,施工现场使用的相当一部分材料的品牌和材料与工程签证中的规定不符,价格相同,质量相同,数量相同。对于一个工程使用的玻化砖,跟踪审计人员将该工程的玻化砖与市场上相同规格、不同品牌的玻化砖进行比较,确认其抗渗性、耐磨性等指标均优于本工程使用的玻化砖的价格,仅为报价的三分之一。仅这笔钱就相差了300多万元。
 
6.瞒天过海,是指鹿为马。现场实际工程量与签证中的工程量严重不符。有一个基础工程,抽水平台上使用污水泵和潜水泵。图纸上标明是污水泵,其实大部分都是潜水泵。市场上潜水泵和污水泵的价格相差近三倍。
 
7.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利用隐蔽工程作弊是很常见的。审计第一校安工程时,根据监理单位提供的图片,发现签证基础开挖实际上是沟槽开挖。签证的回填变成了回填普通土壤。两者的工程成本相差几十万元。
 

上一篇: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