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投融资现状及问题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城镇化建设投融资现状及问题

发布日期:2025-03-27 浏览次数:

城镇化建设投融资现状及问题
 
未来10~20年将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城镇化是中国新政府主要推进经济政策,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不可避免地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相应地,建设必然需要大量资本投资,解决投融资问题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城市化投融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的首要任务。中国的城市化融资渠道由最初的财政支持逐渐呈现出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发展而多样化的特点。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融资模式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
 
1. 城镇化建设资金供应不足
 
由于城市化建设的三大主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低回报性,仅依靠市场资金的力量很难完成融资任务,④因此,基层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地方财政税收需要首先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的支出。扣除这些资金后,可用于城市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
 
经济学中的“诺瑟姆曲线”告诉我们,城市化程度从30%上升到70%是城市化率上升最快的阶段,而对大量资金投入的需求是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此外,以家庭农场、科技型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呈上升趋势,这也对资金需求规模提出了更大程度的需求。
 
2. 土地金融和土地金融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局面
 
由于土地金融可以带来快速繁荣,地方金融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巨大的回报,在城市化的早期阶段,地方政府过于依赖以土地金融、土地金融和土地扩张为核心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否认,土地金融在城市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有其固有的缺陷和缺点,如不可持续性、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短视、容易引发矛盾和腐败等,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深化。政府过度依赖土地金融提高地价,同时获得高回报,导致房价和租金上涨,使城市居民生产活动成本增加,违背城市化发展的初衷,另一方面,土地金融预算外资金支持城市化投资模式风险较大,风险随着时间积累,一旦房地产出现泡沫,地方债务问题将非常突出。
 
3. 地方投融资平台包含风险,需要完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扩张,融资平台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①融资金额巨大,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政府债务。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以政府划拨的土地、厂房、股权为注册资产,这些资产的流动性不强,融资担保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在我国经济低经营和土地财政低迷的情况下,债务偿还风险增加,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②融资平台内部运作不透明、不规范,导致权责不明,治理结构不完善。③融资平台缺乏外部约束机制。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和数量没有明确的监管和限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忽视实际需求,片面追求数量,超出政府的实际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平台从银行贷款进入统一资金池,然后由不同项目分别分配,银行不能行使监管功能,不知道资金的具体用途。
 
4. 投资主体单一,融资空间缩小
 
参与城市化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和个体工商户的投资比例较小。由于缺乏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新型城市化建设受到一定的限制。
 
受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的影响,潜在的金融风险将逐渐增加。随着国家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监管的收紧,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空间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创新完善了通过信托产品、金融租赁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的各种方式,降低了银行贷款比例,但另一方面增加了风险识别难度,不利于金融体系内系统风险的监管控制。另一方面,国家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政策收紧意味着监管政策越来越精细化,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空间将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