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服务农业的制约因素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融资租赁服务农业的制约因素

发布日期:2025-03-26 浏览次数:

一、融资租赁服务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因素
 
税收负担差异是金融租赁存在的基础,税收政策是影响金融租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已从生产性增值税向服务性增值税转变。金融租赁适用于差额营业税,试点地区适用于增值税。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与国外促进金融租赁的税收优惠政策仍有很大差距。
 
加速折旧,这种节税手段的应用有限是另一个主要问题。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承租人应当采取与自有固定资产一致的折旧政策,计提租赁资产的折旧。租赁期满不能合理确定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限和租赁资产使用寿命较短的期限内计提折旧。”大多数金融租赁都伴随着租赁期满时所有权转让的协议。根据上述会计规定,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折旧应与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一致。由于加速折旧在中国的应用较少,金融租赁应用的加速折旧受到严重限制。
 
此外,我国对以融资租赁取得农机的方式给予补贴、补贴给予谁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与直接购买相比,租赁公司在“起跑线”上失利,成本竞争处于严重劣势,极大地阻碍了业务发展。
 
(2)租赁价格因素
 
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的综合成本相对较高。单看租金率不高,一般是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或上涨5%~10%,但由于初始保证金和年度手续费的存在,租赁年化成本一般不低于10%。事实上,这个价格并不高于农业经营者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价格(存在担保费支出、配套存款要求等因素),但对于许多处于发展初期、投入较大的新型经营者来说,这仍然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压力。
 
(3)融资渠道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受到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限制,往往只能依靠银行信贷和营业利润进行再投资。登陆一级市场是大多数民营租赁公司的奢望,使得租赁公司难以利用杠杆实现资本实力的快速增长。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资金,而大部分是中长期使用。这种期限不匹配增加了租赁公司的经营风险,容易造成资金链紧张,使租赁公司不敢进入一些不确定性强、回报周期长的新兴产业,限制了业务发展。
 
二、政策建议
 
在国务院、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的鼓励下,2014年金融租赁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金融租赁合同余额约3.2万亿元,比2013年底增长1.1万亿元,增长52.4%。
 
金融租赁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稳定和改善令人满意,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农业尚未成为这一发展趋势的主导作用。在传统金融领域,农业远远落后,弥补了“四个现代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的不足,迫切需要积极开阔视野,积极使用新的金融工具。为了使金融租赁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特别提出以下建议。
 
(1)从重视直接投资转向重视引导和社会资本
 
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更好转型升级,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引导和利用社会资本的意义,并利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发挥“四两千公斤”的作用。以农业金融租赁为例,对其税收、折旧和购买补贴的支持不需要财政支付,但可以有效支持其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一、二、三产业一体化、技术设备水平和信息建设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业务实体取得突破。简单直接的投资可以保持暂时的GDP和农民收入增长,以金融租赁为代表的指导和利用可以发挥转变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容易成为一种长期机制,形成内生动力。
 
(2)完善政策支持
 
需要明确两项政策,一是推广以税收优惠为代表的补贴,二是鼓励加快折旧的应用。税收优惠和加速折旧本质上是节税的手段,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金融租赁和银行贷款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在中国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市场中,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大力利用投资减税和加快折旧手段支持金融租赁发展的阶段。再加上农业的薄弱环节,我国农业金融租赁对政策支持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国增值税“扩张”试图形成税收负担差异,促进金融租赁的发展,应进一步扩大试点领域。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引入更直接的农业金融租赁减税政策,简化农业金融租赁应用加速折旧的程序。
 
(三)大力推广厂商租赁租赁
 
从工程机械租赁的成功经验来看,制造商租赁是促进租赁发展的有效形式。制造商租赁模式是设备制造商向租赁公司推荐承租人,并提供担保或回购承诺。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制造商、租赁公司和承租人的“双赢”,制造商加快销售进度,租赁公司降低业务风险,承租人节省搜索出租人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的农业融资市场尤为重要。
 
(四)发展联合租赁模式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广应用联合租赁模式,由相互信任的农民或农业经营实体组成联合租赁团队和租赁公司开展业务,团队成员共同担保、相互监督、共同承担责任。联合租赁模式可以实现租赁公司与承租人之间的“双赢局面”。租赁公司降低了监管成本,提高了监管效率。租赁团队共同承担租赁费用,密集使用农业机械,减轻了单个承租人的负担,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