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与民间融资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完善与民间融资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布日期:2025-03-24 浏览次数:

私人融资是指直接发生在自然人、自然人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交易行为。近年来,我国私人资本的快速积累,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私人融资活动非常活跃。一方面,它为中小企业和其他资本需求者提供了可选的金融渠道,但也很容易诱发非法集资和其他危害经济和金融秩序的问题。通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私人融资的标准化运作,已成为学术界和相关管理决策部门的共识。根据最近对私人融资活动和风险状况的实地调查,作者认为应坚持疏浚与疏浚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私人融资的阳光和标准化进程。
 
1、完善与民间融资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关于民间融资,我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涉及《民法通则》、《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但缺乏系统性和有针对性的规定,使司法实践面临诸多具体问题。考虑到民间融资具有共性和典型的区域特征,应在国家和地方层面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
 
在国家层面,要根据新情况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界定一些核心问题,如:(1)民间融资的定义和形式;(2)民间融资中合法违法行为的区别;(3)不允许特定人群和机构作为民间融资主体;(4)是否强制备案超额或符合特定条件的民间融资;(5)大型民间融资的合同规范;(6)民间融资的用途、利率、收入纳税等问题;(7)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如何重定高利贷标准;(8)监控和管理民间融资的责任主体。
 
在国家统一规定民间融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完善民间融资管理实施措施、意见(如利率范围、记录金额起点、管理部门等),使民间融资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行为,降低道德风险,避免群体事件的反复发生。
 
二是完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平台功能
 
阳光是标准化的前提,标准化是阳光的目的。只有引导私人融资活动主动浮出水面,才能谈论其标准化和管理。温州私人贷款登记服务中心成立后,全国许多地区也建立了类似的服务平台,试图将私人融资纳入监管体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动登记的私人融资比例仍相对有限。
 
要充分发挥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平台的功能,除了完善立法,保护正常民间融资活动参与者的权益外,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民间融资本身是隐蔽的,参与者担心一旦登记,很容易“暴露财富”、“显穷”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要注意注册服务平台获取信息的安全,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在交易过程中对双方的详细信息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2)主动登记的,应当给予激励,如发生法律纠纷,法院应当优先受理和赔偿。(3)除登记备案外,平台还应尽可能整合和提供担保、公证、律师、评估甚至代理催收等“一站式”增值服务。对于相关费用,在发展初期,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补贴中介机构和中介机构减少注册参与者,降低融资成本,吸引更多的民间融资者。(4)平台应采用政府规划、市场主导、企业经营的方式,只作为中介服务,收取统一的服务费,不承担民间融资可能产生的风险。但在自愿的前提下,也可以投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可能的风险给予一定的补偿,以吸引更多的私人资金进入。
 
三、拓展民间资本投资产业和金融领域的渠道
 
从民间融资风险集中爆发的原因分析,主要是民间资金集中在煤炭、房地产等少数暴利行业,没有分散投资,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形势、资源价格发生重大变化,容易导致集体资本链断裂。
 
因此,引导私人资本多渠道投资实体经济是私人融资阳光和标准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各种原因,私人资本仍面临着铁路、电信等关键领域的各种投资障碍,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彻底拆除私人资本投资的障碍,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私人资本找到更多的投资领域,为支持实体经济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指导基金、股权投资中心等方式进入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或者通过设立私人投资集团聚集私人资本参与重大项目投资。
 
金融业一直是一个对私人资本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由于金融业的“正门”没有打开,许多私人资本通过准金融机构甚至地下银行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由于与金融监管体系分离,风险较大。如今,监管机构对私人银行的设立做出了明确的安排,这无疑有利于引导私人资本有序进入金融业,使地下金融走上阳光和标准化的轨道。然而,作为吸收公共存款的特殊机构,银行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放开准入,更有可能通过试点方式逐步推进。因此,除私人银行外,监管机构还应逐步放开和引导私人资本参与建立各种金融公司和其他多元化机构,以促进金融领域私人资本的均衡布局。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民间资本标准金融业务的重要载体,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有关部门应明确其身份定位,扩大外部融资渠道,降低转型为乡镇银行的门槛,增加小额贷款公司的许可证含金量。同时,严格执行对非法经营机构的市场退出处罚,促进其标准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