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校财务制度改革重点分析高校预算管理
发布日期:2024-06-09 浏览次数:
引言
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开展各种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是高校保持良好财务状况、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3年以前,我国高校实施了1997年颁布的《高校财务制度》。随着高校社会化的进程,原有的预算管理制度和模式已不能再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新要求。为此,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发布了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 新高校财务制度改革重点分析高校预算管理
新制度的一般原则是进一步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财务效益。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主要发生以下变化:一是预算编制方法中的参考内容增加了上一年度的“结转与余额”,不再明确要求各级预算保持平衡,而只是学校预算的收支平衡;二是预算审批由原“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查”改为“领导小组集体审查”;三是上级或财政补贴预算调整由原“可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调整”的新要求为“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四是增加年度决算相关内容;五是正式引入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理念。
2 在新制度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践创新
针对上述条款的变化,高校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通过以下措施和手段实现。
2.1 预算基础管理
2.1.1 首先,新制度增加了以往年度结转和结余资金的考虑因素。同时,会计制度还要求采用修订后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部分收支业务。这样,高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内容和方法就与以往大不相同了。一方面要考虑结转和结余资金的问题,也就是说,除了同年的预期实际收入外,当年可以安排的支出还可以包括去年或以前年度的结余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一些收支不是实际发生的,财务人员和相关人员需要根据专业判断和工作经验合理科学地预测其收支。年度结转和结余资金的体现大大提高了单位资金的透明度,可以更直接、更清晰地反映单位资金的使用和结余的总体情况,避免了会计主体年终“突然花钱”和“人为结转下期”的行为,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高校财务收支。
2.1.2 其次,新制度明确规定,高校预算的审批管理机构是单位的集体领导小组,财务预算不再仅由财务部门及其主管领导垄断管理。党委、行政部门、主管部门领导和有关部门应当参与预算审查,要求各部门积极参与学校预算的编制和实施,认真履行部门预算的职责和权限,提高学校预算管理的综合性和科学性,确保学校日常工作所需资金的正常运行需要,也有利于促进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2.1.3 第三,高校预算一般不应调整,但如有重大事项或政策变化,可报批备案调整。新制度第十五条规定,高校预算的调整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查,并报财政部门备案。两个部门对高校财政资金预算的同步管理,有利于国家教育经费的规范化、有效化利用。对于高校预算的调整,除了按照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政策计划进行外,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预算调整措施。学校各部门项目预算调整的内容和金额应有所不同。根据调整范围,经相应权利部门和领导批准。对有重大影响的预算调整,经校长办公会、学校党委批准。
此外,新制度还调整了高校的收支口径和分类,并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将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了高校的预算管理范围。各高校应进一步细化新政府收支分类标准的预算,以基础设施项目收支为重点细化内容,严格执行各项开支范围和标准,使高校预算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高校真实、完整的收支情况。
2.2 在新的决算审计分析制度修订中,对高校财务决算的定义、编制、审计和分析作出了明确规定。决算工作能反映高校年度教育、科研、经营等综合经济活动的实施情况,具有较强的全局性;决算编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合理、及时。因此,在决算实践中,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决算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准确解释报表指标的口径,加强高校决算数据的可比性;同时,由于基础设施会计也需要纳入大型财务,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也应纳入部门决算报表,方便高校充分反映其整体财务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在编制决算报表前,必须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做好决算前后的工作。具体来说,在编制决算报表前,要清理好单位的相关会计、财政拨款和教育返还资金、各种往来资金、财产资料等,做好会计年终转账结算工作,为财务决算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其次,在决算编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指标口径要求真实合理地填写数据,既要保证各类数据的独立性和相关性,又要保证各期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最后,决算报表编制完成后,编制人员应会同相关专业人员和领导,深化决算分析,科学、完整、客观地说明和评价决算报表反映的单位经济状况,提出实质性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高校今后年度预算管理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3 绩效评价是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应建立多层次、全面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新高校制度只有“预算执行率”和“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两个指标,绩效评价效果较弱。鉴于高校不仅要向主管和财政部门报告财务实施情况,还要向学校教职员工报告资金使用情况,相应地,预算绩效评价也应采用不同的指标。
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根据上述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适当调整或完善指标,科学分析单位预算管理,辅以实际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高校实现低成本节约办学。
3 未来高校预算管理展望
每一项制度改革都有其必要性和客观性,但制度的实施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我国依法治校和社会办学理念的深化,相信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将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将日益完善,确保我国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和国家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稳步提高。
- 上一篇:分析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