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器人真的能完全取代金融人员吗?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金融机器人真的能完全取代金融人员吗?

发布日期:2022-07-29 浏览次数:

一、文献综述
彭启发等(2019)讨论了会计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会计人员失业风险等)和应对策略(包括调整结构、管理会计转型等),旨在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综合思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会计领域。张林等(2011)认为,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理念和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评价等。基于美国十所著名大学的实地调研,何玉润(2013)认为,提高会计人才培养应以获取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和重点,并提出相关建议。孔德兰(2011)提出“双素、双能、双证”高素质技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载体和路径。蒋漱清(2012)提出政行校企共建“会计一站式服务中心”,构建“4444工学结合”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沈爱林、张卫平(2009)探索建立模拟培训和全真生产实践基地,开展模拟培训和全真生产实践基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江海燕(2010)重建“411”人才培养计划。刘世云(2017)确立PCCC-CDIO人才培养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PCCC即基于CDIO的岗位(Positions),课程(Course),证书(Certificate),竞赛(Contest)整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加以实践。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结合文献研究、跨学科法、案例分析或标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收集数据,结合其他学者提供的大量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1)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研究和实践问题的政策指导和总结报告较多,但对如何解决当前财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和详细规定。(2)国内学术界的许多理念和澳大利亚的许多理念TAFE人才培养理念一致,强调与行业对接,培养社会所需的金融创新人才。然而,两者的最终人才培养质量却大相径庭。关键是实施力度不同。目前,我国学者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研究不多,实施效果有待检验。迫切需要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提高金融创新型人才供给质量和效率。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以考虑培养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金融创新人才,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注册、变更、会计、纳税申报、最终结算、社会保障和会计咨询“一条龙”服务人才。
二、人工智能环境下金融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各行各业的业务内容不同,原始文件也不同。每个企业都会遇到不同的会计处理问题、纳税申报问题、工商登记变更注销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会计咨询问题,要求财务人员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税务申报制度不断更新,要求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金融机器人真的能完全取代金融人员吗?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企业的规模,需要分阶段考虑。对于大中型企业,财务人员重复、标准化、流程化的财务工作不可避免地被金融机器人被金融机器人所取代。大中型企业方面管理规范,可以更好地应用金融机器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是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往往一人兼职,缺乏内部控制机制,没有时间考虑财务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让金融机器人处理工商、税务等问题是不现实的,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留下了空间。但在未来,随着大数据的普遍应用,这一概念也会发生变化。目前,许多工作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工商登记、会计、纳税申报、社会保障等可以在网上完成。随着中小企业各方面的逐步标准化,金融机器人的应用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