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公共财政”模式
发布日期:2024-12-05 浏览次数:
第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的“公共财政”模式:
从收入方面看,“费改税”,提高“两个比例”是实施“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条件;从支出方面看,要经历财政退出业务领域的过程,把握“程度”,解决财政分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这是实施“公共财政”模式的关键;从预算方面看,实现预算公开透明,加强财政监督,规范预算外的收支行为,是实施“公共财政”模式的根本保障。中国的“公共财政”至少有两个特殊性:一是中国的“公共财政”不是简单的“公共财政”,不像西方的“公共财政”。中国还需要处理“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的关系。中国还有一个“国有资产财政”,这是中国财政的特点;中国的“公共财政”远没有西方的那么简单。第二,中国“公共财政”的责任不仅是弥补市场不足,保护市场,而且是影响和培育市场。在公共产品供应范围内,不仅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物质公共产品供应,还要加强政策、制度和法律公共产品供应,完善、完善和稳定市场经济。[13]
第二种观点是:
中国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
(1)调整经济关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客观要求,调整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形成公共财政的基本制度框架。
(2)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运行机制。中期目标是: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5%提高15%;长期目标是:2010年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010年%以上。
(3)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通过改革财政支出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支出结构,缓解收支矛盾,基本保障公共支出的资金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浪费。
(4)消除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支稳定平衡。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将现有财政赤字缩小50%%,到2010年,财政收支平衡基本实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
建立中国公共财政收支制度的理念:
1、收入制度理念: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界定公共收入的范围。我国公共收入的范围主要包括:税收收入、没收收入、出售、转让公共财产收入、基金收入、捐赠收入、公共债务收入。
(2)收入制度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实施税制改革;二是完善税制改革;三是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2、支出制度构思:
(1)公共支出范围的定义:
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即国防、公安、武装警察、公共机构、国家行政机关、外交等。;公共服务,即教育、卫生、文化、科学、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工程,即环境保护、土地改造、公共设施等。;公益企业,即水电、公共交通、城市卫生、城市绿化等。
(2)公共支出供给方式:
政府应全面负担“纯公共产品”的供应,而不是社会和个人。因此,军队和政府机关设立的公司、企业和各种经营活动应当推向社会,交给市场。这种公共支出主要包括
国防、外交、行政管理、公安法司、抚恤、社会福利救济等。
对“混合公共产品”中的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广播、电影、电视等公共支出实行最低保障原则。
对于另一类具有“混合公共产品”性质的供水、供电、供热、污水排放、机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益企业,公共支出供应模式应以市场为主,政府补充原则。对于大中型项目,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投融资手段参与建设;对于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社会效益大的项目,政府也可以通过注入资本参与提供补贴和支持;市场可以解决的项目将不再安排资金。
(3)公共支出制度的创新:
在公共支出管理方面,为加快符合国际惯例,将逐步启动零基础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监督管理,有效解决财政收入比例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标准化运行问题。
3、建立中国公共财政政策运行控制体系:
从规范财政政策运行的角度来看,构建财政政策实施运行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构建财政政策运行预警系统,通过判断各种临界指标显示政策运行状态,通过指标显示的预警水平,为政策的有效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2)构建财政政策执行制度,即通过预警系统显示的运行状态和决策财政政策调控的力度,将政策力度分为不同层次,考虑政策工具的不同组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构建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跟踪、反馈、监督制度,即通过指标制度跟踪监督,具体指标可考虑宏观经济繁荣和政策传导中间变量,监督财政收支总量或结构,以及中央或地方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及时反馈,有效检查。
- 上一篇:中国“公共财政”的目标模式
- 下一篇:转移支付在地方政府投资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