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影响会计稳定性的三个因素

发布日期:2022-03-16 浏览次数:

会计工作一直倡导稳定性的原则,要求坏消息的报告比好消息更及时、更充分。为了充分确定商业环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使用不同的可验证标准来确认收入和成本。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了应对转型时期与国际融合的双重压力,会计制度必须发生变化,稳定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目标。政府有形之手作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改革和国际轨道的融合效应一起对会计制度改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1、会计稳定性研究现状。
(1)早期关于稳定性的规范性研究结论不同。
Basu系统回顾了早期采用标准化研究方法研究会计稳定性的相关成果,认为应基于稳定性的代表——库存成本和市场价值较低,然后逐步扩展到稳定性的一般原则。然而,学术界的结论并不一致。批评人士认为,由稳定性造成的确认损失与利润不一致,将导致当前损益的高估,并最终高估未来的利润。但支持者持相反的观点,如蒙哥马利认为应该资本化或成本化,其决定因素应该是稳定性,而不是更准确。中立者认为,会计稳定性存在于会计谨慎性及其流行方式中,但会计从业人员必须使用适当的收入和成本分配来分析稳定性,不能因为适当的稳定性而错误地报告当前的报表用户。
(2)近期稳健性研究的发展:视角和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对会计稳定性的实证研究也不断丰富。早期关于稳定性的实证研究包括Ball在1972年是否会误导投资者究是否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Basu在2009年提出,自1993年美国著名学术专家Lev倡导稳定性研究以来,它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稳定性进行了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Watts(1993)对会计稳定性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指导,总结了影响会计稳定性的三个因素:法律、合同和政府控制。随后,1995年和1997年,Basu提出了稳定性测量模型,认为会计稳定性的衡量标准可以利用盈余不对称和及时性。从那时起,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开始出现。
二是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稳定原则。
(1)基于系统安排的视角。
在中国,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往往过度包装财务,国有企业重组后也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这将导致上市后企业业绩大幅下滑。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对高估盈余的要求很强。审计独立性的缺乏和与上市公司的串通使这一现象更加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参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现象。作为对这一现象的回应,中国的会计准则加深了对盈余稳定性的关注。例如,资本化直接支出,缩短资产折旧和摊销年限,全面提高资产减值准备,部分项目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相应地,监管机构也完善了对使用盈余信息的监管。例如,加权平均净利润和扣除净利润率的原则。尽管这些原则的加强和改进降低了高估盈余的可能性,优化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尽可能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与此同时,由于交易和事项无法通过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上述原则的应用将不可避免地扭曲财务报告,最终误导财务报告的用户。目前,证券发行和监管体系逐渐削弱了对盈余信息的依赖,这将削弱通过加强会计稳定性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做法。
(2)从财务报告质量的角度来看。
即使稳定性原则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则,对会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确认会计信息质量时,最重要的指标仍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应用于报表用户,必须符合相关和可靠的标准,这往往很难完整,可靠性的提高可能会降低相关性,反之亦然。财务报告的质量取决于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制衡。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会改变,最终会受到报表用户的需求的控制。在当前制度背景下,在应计制度下,确认和摊销程序会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内部不确定性的严重可能性,经理的估计和判断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过去的财务报告只披露成本信息,但现在它开始转变为在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础上提供价值信息,从而加强会计准则的相关性。为了加快会计准则的相关性。但是,当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时,应根据管理层的判断和估计,确认经济业务要求报告的数量。但是,在这种做法中,如果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得不到很好的控制,管理层可以高估和低估数据,计量误差将导致未来用户的错误假设。如果这种误差大规模发生,将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会削弱其相关性。一方面,会计计量不可避免的内部限制和当前财务报告的发展,使管理判断成为企业财务报告和其他交易事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判断使用不当,会导致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加上与投资者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使管理层操纵报表,最大化自身利益。基于目前各种制度安排,如激励合同、债务合同、绩效考核、薪酬制度、监管制度等,都以绩效指标为导向,实现了更高的激励效果反馈,为管理过剩操作提供了借口。虽然会计信息的正式合同仍处于缺乏阶段,但不对称的损失函数也使管理者有动机利用个人信息操纵财务绩效预股价格,目的是将股东的利益转移给自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科克斯在年会上发表了一份演讲报告,明确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符合全球投资者利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承诺的主题。他建议,该准则是否能够为投资者的利益制定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安全事件的东窗事件,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浮上水面,其本质,发现财务报告质量的损失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成功的关键因素。外部投资者的重点开始逐步发展为自身利益的保护,而不是以往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目前,财务报告和投资者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识别激进会计造成的明显错误报告的能力。根据报表用户的不同需求,制定准则的相关机构需要定期审查会计准则的情况,定期重新审查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面对会计内部局限性和财务报告发展带来的挑战。简而言之,会计稳定性原则在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我国不断加强稳定性原则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国际会计准则长期需要全面实施会计稳定性的内部原因。
三,总结
在适应国际轨道的过程中,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忘记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目前,对于会计稳定性的研究,中国学者主要从外国学者的实证模型中学习,收集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稳定性与企业治理、盈余管理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缺乏对会计稳定性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深入分析。这样,稳定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了解其属性,完善稳定制度从非正式化向正式化演变过程中运行机制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系统属性与运行机制完美契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