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高校财务预算的有效编制

发布日期:2022-03-14 浏览次数:

随着现代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何从规模、成本、价格等方面加强组织市场竞争管理和综合经济效益管理,已逐步发展成为组织内部管理的主要问题。目前,预算管理是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战略性和人性化色彩,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经济效益相当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始成功地使用预算管理,并迅速在企业中得到普及和应用,高校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同样适用。在某种程度上,高校财务管理对预算管理的关注可以发挥提纲的作用。目前,高校的收支预算已发展成为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一部分。
一是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预算的基本概述。
一般来说,预算将应用于营利组织、企业或非营利性公用事业部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经营工作的计划和目标,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大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是非营利组织,其基本目标是实现财务预算管理与国家财政政策的一致性。因此,高校财务预算本质上是对内部财务供求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一般来说,高校财务预算主要是指高校财务部门根据国家预算管理规定,结合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一般来说,高校财务预算往往包括财务预算实施后的绩效评价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二是分析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1.注意力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资金一般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学校实施上级批准的相关拨款计划,实现财务预算的有效编制。本质上,支出管理是按照支出标准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学校不同学院或部门被动接受发布后的财务预算,这将导致学校财务预算缺乏一定的长期性、计划性和连续性。具体来说,高校的收支预算很难严格结合学校目前的职业发展现状、任务指标或配额,只能根据经验和去年的实际数量来确定。上述方法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往往导致预算与实际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失去财务预算的有效性和严肃性,导致财务目标与财务预算之间的脱节,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同时,高校财务部门通常没有自上而下独立完成。然而,高校的财务预算应该是一个系统。如果没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就不能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指导。在实际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影响管理水平。
2.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相关预算编制人员往往对高校相对复杂的业务和具体变化没有准确的认识,没有严格的科学论证,不能从根本上做出预算决策,最终对预算收支管理产生严重影响,不利于其良好运行。在高校财务预算日益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逐步实施大收入和大支出的综合管理。在理论层面上,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反映学校实际收入和支出,但部分高校在支出预算过程中,不能有效探索科学的预算方法,零基础预算法等先进方法不能有效使用,仍采用传统形式的基础+增长估算方法进行预算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实施往往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不仅会浪费部门资金,而且管理不合理。此外,预算项目安排与会计科目之间不能科学对接,不能满足财政部分相关预算编制要求。此外,缺乏论证基础必然会导致定向错误。缺乏科学性往往体现在编制的盲目性上。一些高校负责人对资金的使用没有科学的计划。此外,他们有钱用完,导致预算执行逐渐偏离计划轨道。2.高校财务预算无法有效实施。财务预算的实施需要根据学校批准的最终预算计划开展财务活动,通常包括预算的实施、控制和调整。其中,预算的实施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在一些发达国家,只要预算经过法律程序审批,就会立即生成法律文件,相关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事实上,实际实施直接关系到最终预算管理水平。本质上,当预算准备批准后,逐渐进入执行环节,从预算执行任务分析,主要是为了实现预算结果与预算初衷的一致性,如果不能进行科学的监督控制,往往使预算准备无用,失去其原意义。从预算执行的常见问题来看,相关人员往往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或执行进度进行具体的跟踪和分析,难以合理编制有效的预算调整表,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预算执行不规范的情况。此外,预算执行期间的决定性作用一般是领导意志,可以随意增加预算项目和预算金额。
3.监督机制不完善。
预算控制属于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环节,直接关系到预算计划能否有效实施。相关人员必须在预算控制的基础上,对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的监控和管理,以增强预算的约束力。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尚未建立科学的自上而下、层层控制的监督管理机制,缺乏系统的预算控制体系,使财务预算相关管理部门难以快速处理主客观因素带来的预算变化,难以充分考虑办学期间不同部门预算管理的协调关系,不利于学校下属学院预算责任的明确落实,导致管理措施相对薄弱。从现阶段高校财务预算控制内容的分析来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事前控制,二是事中控制,三是事后控制。然而,有时在编制时间和指标发布时,不能实施预控制管理,不能制定科学的控制管理制度,导致无章可循,最终影响事件的控制。此外,预算实施分析不科学,不利于事后控制活动的有效开展,失去了预算编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