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资金来源现状
发布日期:2025-04-08 浏览次数:次
一、引言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结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国批准实施约12万个土地整治项目,惠及约9100万农民。[2]建设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在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如何解决“人去哪里?土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是核心问题,资金保障是关键环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公益性强,资金需求大,期限长。要探索建立适应实际的投融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资金来源现状
资金保障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在德国、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土地整治标准化、法制化运作的国家,土地整治的投资主体一般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土地所有者组成。在德国,联邦政府投资48%,地方政府投资32%,土地所有者投资20%。我国实行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3]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实际情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基本没有资金实力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保障能力不平衡,制约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往往缺乏资金和项目资源;经济欠发达,缺乏资金,有整治潜力。合理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成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的主要瓶颈。
三、结语
十多年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何解决财政压力是不断推进和深化土地综合整治的根本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机制灵活、多元化参与、广泛效益”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投融资机制,真正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