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高速公路PPP 经济学分析融资模式

发布日期:2025-04-02 浏览次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快速进展,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62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总投资增长319%。随着建设成本的增加和建设规模的扩大,巨大的资金需求将给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为了鼓励和促进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领域,PPP是广泛意义上的公私合作,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探索PPP融资模式在高速公路项目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 高速公路PPP 经济学分析融资模式
 
通过PPP融资模式,利用民间资金投入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公共部门利用私营部门资金、技术优势和运营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私营部门通过政府协调、担保和政策优惠确保项目获得稳定收入。当然,如果收入太高,政府也会做出相应的控制。PPP是公私部门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虽然公私参与者的利益没有最大化,但PPP可以实现项目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取得了双赢或多赢的效果,这种社会福利增加了。
 
利用PPP融资模式建设高速公路,公共部门可以从私营部门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对于私营部门来说,通过政府授权的高速公路特许经营获得了稳定合理的收入,私营部门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2. 目前阶段公路建设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融资主体和融资模式过于单一和机械化
 
目前,省交通部是省公路建设投融资的主要责任人,但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不能直接面向市场融资,目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交通费、通行费收入、交通部财政补贴等资金进行公路建设,没有其他渠道可以依靠。数据显示,在当前条件下,信贷融资空间接近极限,公路建设资金需求已超过主管部门的融资能力范围。
 
2.2 高速公路市场化融资更加困难
 
我国高速公路引入BOT模式,但中途项目法人退出,BOT运营失败令人担忧。此外,高速公路启动发展期过后,高速公路建设逐步走向人口少、欠发达、地质条件复杂的老少边境贫困地区,建设成本较高。平均每公里成本从1000多万元变为3000万元,甚至超过5000万元。过高的建设成本和沉重的偿债负担使得市场化融资更加困难。
 
2.3 缺乏配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
 
由于部分收费公路交通量较小,投资回报率较低,缺乏配套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特别是进入山区后,人口相对较少,经济不发达,高速公路交通量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一般来说,市场资本在高速公路建设投资中所需的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上。事实上,一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较低,除非提供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否则很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以确保投资者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