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补贴支农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4-11-21 浏览次数:次
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演变、调整和发展,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出现。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仍存在以下问题:
财政补贴支农总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水平不高,补贴总额达不到世贸组织《农业协定》中“黄箱补贴”允许的8.5%。近年来,虽然“三农”财政补贴数量不断增加,但年度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补贴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没有完全改善。
财政补贴错位,农民直接受益较少。我国财政补贴农业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建设和农产品流通支持,但在实践中,由于资金属于各部门管理,具体要求和规定不同,大量资金流向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农业管理部门、国有流通部门等,农民直接受益的份额很小。
补贴方式和结构不合理。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在确定财政支持结构时,还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逐步符合国际标准。根据世贸组织《农业协定》,中国可用的农业支持补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黄箱补贴,即对农产品价格提供直接支持的,必须承担减少补贴的义务。根据世贸组织黄箱政策,未来我国农业年综合支持不得超过480亿元,现有补贴平均每年只有276亿元左右,离480亿元还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另一方面,所谓的绿箱补贴,即那些不直接支持农产品价格的人,不必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我国绿箱补贴较多,但结构不合理。例如,我国年平均支出1514.2亿元,主要为农业提供“一般服务”补贴,达到785.6亿元(95亿美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二是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46.4亿美元),占25%;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所占比例较小,农民直接收入支持和结构调整补贴尚未纳入财政预算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