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平均利润率的竞争机制

发布日期:2024-10-06 浏览次数:

平均利润率的竞争机制
 
利润到一般利润率的平均化只是竞争的结果。平均化是如何通过经济杠杆的竞争来完成的?  马克思从根据价值交换对产品的分析开始。在劳动者自身占据生产要素、自身生产交换的经济阶段,劳动者关心的是商品价值的实现,利润率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在这里,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料,占据剩余产品,没有资本盈利的经济基础。商品按价值销售,无论是逻辑上还是历史上,都先于生产价格销售。根据其价值或接近其价值进行交换的商品远低于根据其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需的发展阶段。根据他们的生产价格进行交换,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上述价值交换是指根据市场价值交换,而不是由个人劳动时间决定的个人价值。市场价值是通过部门内部竞争实现的,是马克思进一步具体化价值范畴的规定。马克思指出,根据其价值销售生产部门相同、类型相同、质量相似的商品,需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市场竞争中,同类商品的无数个人价值必须平均化为统一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但在现实经济中,供需难以平衡,或偶然平衡,供需不平衡是普遍现象。因此,在阐述了供需平衡时市场价值的确定后,马克思详细分析了需求与供给。他科学地揭示了竞争、供求、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即市场价值影响供求,供求关系影响市场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偏差程度。
 
从以上可以看出,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价值。如果商品按市场价值销售,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时间将形成不同的利润率。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追求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和不同组成的每个资本之间的竞争。换句话说,要求预付资本从剩余价值中获得相应的部分。这样,部门之间就必须有竞争。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资于利润率较高的部门。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上升和下降进行分配,供需之间会出现这样的比例,使不同的生产部门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此价值将转化为生产价格。
 
简而言之,为了显示生产价格,马克思区分了部门之间的竞争,这是建立科学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将无数同类商品的个人价值平均化为统一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格,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了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从而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