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健全对策

发布日期:2024-09-23 浏览次数: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健全对策
 
1. 建立四个关口,确保绩效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①支出项目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全面系统地建立支出项目数据库,将所有项目支出逐一报告绩效目标,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审查)后,方可进入支出项目数据库进入仓储项目。申请部门预算支出项目时,需要从项目数据库中进行筛选和生成。项目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在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中,定性或定量结果不再符合仓储标准的项目将被撤回。新项目及时组织申请、审批(审查),符合条件及时补充仓储。②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在重点评价阶段,鼓励部门(单位)选择合格、信用良好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价[1]。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注重建立结合部门(单位)实际、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独立机制,加强第三方机构的信用评级,实施动态管理;加强政府采购服务的实施,有效保障绩效评价资金的实施。
 
③充分发挥绩效监控的作用。对涉及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大项目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绩效监控。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季度或月度监控。绩效监控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绩效目标的运行趋势分析、绩效目标进度评价、绩效运行过程中是否有偏差。如果指标分析出现偏差预警,应针对定位偏差点和定量偏差,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偏差纠正措施。情况复杂或政策因素影响的,启动程序调整绩效目标,或按程序中止或终止项目运行。
 
④评估结果的披露和应用。首先,除秘密信息外,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披露,在部门(单位)网站、政府网站、财务绩效评价网站上,逐步披露项目内容、过程和结果,通过信息宣传、社会监督促进财政、部门(单位)注重绩效评价,规范绩效管理。其次,建立部门(单位)项目支出保留、整合、优化和退出机制,认真落实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评价结果。
 
2. 突出三个方向,重建机制,补短板,突破难题
 
①突出问题导向,建立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体系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预算法为基础,围绕“预算”开展工作;单位和业务层面的风险点和控制是提高管理绩效的有效手段。管理会计的基本指导指出,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在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方面服务于单位管理需要的相关活动的基本方法。因此,在绩效评价和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加强以预算为主线的内部控制基础,探索管理会计提出的业务与财务相结合,形成三方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②突出标准导向,弥补评价体系分类指导的不足。在财政部发布的绩效评价共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探索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分类指导,指导地方政府提高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水平。
 
③突出结果导向,解决问责问题。首先,建立奖惩制度,对绩效目标合理、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或表扬;未达到绩效目标或者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可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或者减少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财政支出。二是将绩效评价与从严治党、依法行政相结合,与落实财政监督责任和部门主体责任相结合,对有关组织和责任人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