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建议

发布日期:2024-09-09 浏览次数:

1.财政投入增加,但教育经费仍不足的原因
 
1.1教育的混合产品和溢出。教育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但最终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我国的教育经费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资,而应由政府和市场承担,形成以最终受益者为主、政府协助的体系。溢出是指给受教育者带来一定的预期收入和个人满意度。由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当私人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不能如期获得收入时,他们会减少甚至放弃对教育的投资。
 
1.2中国财政收入的统计方法。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政府财政收入统计法,即根据资本流动的财政属性确定财政收入的范围,包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等。我国财政收入的范围只包括税收收入和其他纳入预算的收入,跳过了预算外收入的计算。根据国际通行计算标准,早在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就占GDP的30.3%。因此,中国的财政收入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比例投资于教育。
 
1.3财政部门的会计技能。(1)只强调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纯增长年份的情况。比如从1998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将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到2002年,中央财政五年新增教育经费将达到489亿元。但到了2003年,中央财政实施了年初预算,实现了法定增长。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财政超收情况增加教育经费,确保全年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然而,教育投资是否增加只字未提。(2)用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和同期GDP的年均增长来说明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但更不用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4%实现这一硬指标。
 
1.4教育乱收费现象严重。目前,虽然财政部门尽可能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只提供基本的办学条件,乱收费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1)东西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学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只能通过向学生乱收费来增加学校资金。(2)我国教育体制不完善,学校财务体制不完善,支出标准不明确,学校收取的费用大部分用于教职工福利补贴,使得教育资金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使用效率低下。(3)过分强调学校规模和豪华设施,透支部分只能向学生收取。
 
2.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建议
 
2.1增加了对教育支出的财政投资,巩固了财政在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1)发展经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同时,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2)统一管理各种来源的财政教育基金,将大量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安排预算,确保教育资金的“三增长”。(3)扩大教育投资渠道。征收教育税,发行教育债券,鼓励各行各业投资办学,实现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2.2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育的资金比例。通过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考虑效率和公平原则,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受教育权利。一方面,政府财政预算应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上投入更多资金,优化三级教育结构,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资,明确义务教育资金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实施中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纵向转移和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横向转移,促进地方政府教育资金的平等化。
 
2.3.加强对教育投资资金使用的监督,严格禁止乱收费现象,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严格监督教育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教育资金占财政支出比例不逐年增加的,不予通过;二是改革学校教师管理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管理教学,形成适者生存的良好环境。一是不再实行教职工终身制。二是积极引进年轻教师,不断开展人才交流,提高教师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实行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提高后勤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根据本地区和学校自身实力办学,不要盲目扩招扩建,以节约学校教育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