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解读

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描述

发布日期:2022-02-22 浏览次数: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了更好地落实会计改革制度,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机制的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转变为市场经济思维模式。在此背景下,促进了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积极尝试。因此,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具体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基本概述。
(1)固定资产的内涵。
固定资产是一种非货币性资产。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可分为六类,包括房屋和其他结构、各种特殊设备、各种通用设备、文物和展品、书籍或档案、家具或用具、设备或动植物等。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具有较大的价值,使用时间相对较长,可长期重复使用。固定资产在具体生产过程和使用中会发生一定的磨损,但不会导致物理形式的变化,但需要根据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程度逐步将资产的价值转移到相应的产品中。这部分转移的价值将在回收后形成一定的折旧基金。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涵。
公共机构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公共机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资产单位价值超过1000元,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材料形式的资产,或资产价值低于1000元但属于批量采购资产,也应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畴。固定资产是公共机构顺利运行和正常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共机构在新经济形式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促进公共机构的发展和履行公共机构职责至关重要。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和价值评估。
公共机构的固定资产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可长期使用,资产保持原实物形式,属于非流动性资产;二是资产购买成本一次纳入当前支出,不分期计提和折旧。固定资产的价值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评估。首先,需要对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再次对资产进行审计和分析,最终明确资产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资产应按月折旧。如有损坏,还应准备坏账。
二是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在公共机构的资产中,固定资产是一个重要类别,占很大比例。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公共机构资产配置的效率和国有资产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对促进公共机构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公共机构逐步改变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为优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公共机构应抓住发展机遇,勇敢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加强资产管理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加强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积极帮助公共机构在新的经济形式中获得更长期、更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
(1)固定资产定义的变化促进了资产管理的标准化。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描述中,调整了具体说法,将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描述从事业单位持有和使用转变为政府会计主体控制以满足其业务活动的需要。这一说法的变化强调了控制,将原准则中提到的持有和使用转变为控制,进一步明确了固定资产的确认范围,进一步明确了会计主体对资产的使用权和管理义务,这将更有助于判断相关资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和管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库存和利用率的掌握。从外部形式和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模式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财务管理各环节的改进和优化,促进了财务管理方法的科学和合理。也就是说,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对公共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起到了更好的标准化作用,依托系统的相关内容,统一了固定资产的会计方法,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更有利于公共机构实现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折旧范围和方法的变化,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具体折旧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资产管理中,折旧计提范围的定义并不全面。同时,在原标准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主要采用虚假折旧的方法。在新制度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和具体使用寿命,并对折旧的细节操作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化要求。这一变化将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真正实现有规则可循,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在更大程度上真正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时价值。
(3)资产管理要求的变化,促进国有资产的高效管理。
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入实施,对行政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各级各行政机构在资产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还应编制国有资产的具体使用,形成完整的报告,通过各种资产信息的总结、分析和报告,实现国有资产的实际使用,要求的变化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具体要求和管理和维护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创新和标准化,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和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