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以中国证券市场为核心建立国际会计准则

发布日期:2024-07-19 浏览次数:

以中国证券市场为核心,建立国际会计准则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遵循“接近国际惯例”的原则,于1992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发布了具体准则草案,在此基础上,先后发布了13项具体准则: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建造合同》《建造合同》、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借款费用《借款费用》、《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错误纠正》在所有企业实施,未来投资、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仅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这些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标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证券市场的良好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会计准则的制定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中国的会计准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从计划资源配置向市场方向转变的经济过渡时期,与发达国家的会计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会计准则的制定遵循会计制度的方法,由财政部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具有明显的政府色彩。出发点更多地考虑政府利益和国家管理的便利性,是基于国有(控股)企业作为会计准则行为主体的条件。由于会计通常是经济活动的反映,政府倾向于使会计制度服从政府政策,特别是当会计选择与税收有关时。但会计目标并不总是与政府政策目标一致的。政府政策是各种目标的混合体,而会计是为了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政府对会计管理的绝对垄断必然会影响会计的独立性。
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及时改变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制定准则的过程需要公开。制定者应站在公平的立场上保持独立,不倾向于某一利益集团。该准则应得到广泛认可,能够反映市场参与者的相关要求。世贸组织的加入无疑将要求中国经济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将更加突出。从世界各地来看,会计准则的发展始终取决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上市公司,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演变成了公共公司,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受到了重视,一种主导现象受到了更多的批评,突出了企业的社会性。所有这些都需要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尤其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围绕证券市场,有效合理的会计准则在中国整个会计体系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和紧迫性。
中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不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障碍,而是国际化的前提。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协调中国国情和国际会计实践是中国会计准则成功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完全由私营机构制定会计准则,但参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广泛性、独立性和超然性完全值得借鉴。标准制定小组成员应具有良好的广泛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遵循严格的审慎程序,有利于协调相关团体的利益,确保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广泛接受度。
现有的会计准则并不全面。要加快建立全面的准则体系,避免因缺乏准则而回归传统会计体系。提高会计准则水平,逐步形成适用于广泛领域的技术规范,符合准则内容和要求。建立既有理论高度又符合会计实务处理的高水平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并不是完全复制国际会计准则,而是由中国的具体会计环境决定的。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仍在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国际会计准则和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现实,一些依赖成熟市场经济的计量标准,如公允价值,在我国很难一步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那些先进的东西。放弃等于倒退。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接近国际惯例。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国际会计准则所指向的市场环境与我国当前市场环境的差异,避免会计准则脱离现实,对会计实践缺乏指导意义。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中国的会计法密切相关。现行的会计法是在中国经济刚刚转型的时期制定的。现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法的一些内容滞后。虽然1999年进行了修订,但反映出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仍然很小。会计准则的制定要吸收各方利益集团的参与,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保持超然性和独立性,建立真正适应中国证券市场、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会计信息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只由会计专业人士制定会计准则,就像法律的制定不能仅仅由法律专业人士参与一样。特别是证券市场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在内的证券市场参与者应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