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差异

发布日期:2024-07-09 浏览次数: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差异
 
新标准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标准在保留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致性和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修改:(1)将权责制作为假设的前提。权责制下的收入和费用是根据是否实现确认的,而不是根据是否收到或支付来确定的。因此,当涉及到成本、成本和收入的比例以及收入的实现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2)为了满足信息用户对相应信息的充分理解和使用,明确性被改为可理解性。(3)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将真实性改为可靠性。(4)为了突出会计中经济业务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增加了本质比形式更重要的要求。
 
在新标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中,有一个清晰的背景。由于新标准将会计目标定位为决策有用观与委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用户的决策,值得提供。因此,以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为首要特征,为了方便用户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有可理解性;基于重要性和可理解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本质比形式更重要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要求在纠正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二、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差异
 
(1)新标准对六个会计要素的定义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利益”术语,修订了原标准中一些不准确、不完善的会计要素的定义:(1)强调资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资产的确认更加谨慎。(2)修正债务的重复定义,将债务定义为“现实义务”。(3)理顺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明确指出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其定义比原标准更加明确。(4)明确了收入的本质内涵,新标准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资资本无关。(5)扩大了成本的扩展,新标准将成本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将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利润分配无关。”(6)引入利润和损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纳入利润,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纳入资本公积,明确利润和损失的不同方向,更符合国际惯例。
 
(2)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新标准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但原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这些确认标准原则上规范了会计内容。当新经济业务的具体标准和应用指南没有规范时,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和基本标准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以及如何反映。
 
(3)会计计量模式的差异。
 
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由原准则下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变为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原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历史成本计量恰恰反映了可靠性的要求。如今,利益相关者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不再完全满足投资者的内在要求。因此,新标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增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融合。七、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差异原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化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新标准在原标准财务报告中保留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注释的基础上,修改如下:(1)将“附表”改为“其他财务报告”,包含更多内容,如在原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增加股东权益变动表,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开放动态系统。(2)财务状况说明书已取消,因为财务状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同,不宜通过会计准则统一规范。
 
总之,新的基本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在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发挥了作用。作为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层次,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中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加快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融入国际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