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主管部门对基层财务工作的全面了解
发布日期:2023-12-08 浏览次数:次
一、前言
1.一套相对完整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体系应透明、可信、可追究责任。但部分基层事业单位未根据职能需要和财政资源逐项编制预算,提前规划预算资金和资源配置,预算编制表现不合理、不准确。部分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未根据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实际提出年度收支预算建议,但上级财政补贴加上年度其他收支作为预算标准,资金安排缺乏可靠依据,可能导致数据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无参考特征。
有些单位的支出不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导致执行与预算脱节。有的单位不按预算口径安排支出,使用预算资金更随意。有的单位挪用项目资金用于职工福利或其他日常开支,未经批准随意调整项目支出预算,造成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对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产生严重影响。
2.预算指标分解不合理,支出控制不严格,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预算经过“两上两下”审批程序后,事业单位未及时将收支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使各部门、各部门不了解预算的总体情况。单位对各部门、各部门没有明确的财务收支指标分解,导致预算执行缺乏规划,导致预算失去原有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地调动各部门、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为财务管理埋下无尽的后患。
二、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意识淡化
基层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和规定,只注重采购,对日常管理不谨慎,缺乏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取和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整,导致资产管理责任意识淡化,进一步导致浪费。大多数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固定资产购置问题,往往表现为自行采购,不加入政府采购程序,导致固定资产损坏和报废,未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履行审批程序,随意销售、核销,造成相应的虚假报告问题。固定资产实物数量不能定期清点,导致账户数量与实物数量不一致。这些行为充分暴露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足,进一步导致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存在。
三、财务人员操作不规范,财务报告不全面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应充分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职责履行情况和财政资源使用情况。目前,有些单位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编制财务报表,导致同一单位同时向不同部门提交的财务报表数据存在一定差异。财务报表没有完整的内容和真实的数字,有些单位甚至只有财务报表,没有财务状况,导致相关单位无法总结财务管理的相关经验,无法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无法提高财务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无法有效改进财务管理方法,无法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不利于财务主管部门对基层财务工作的全面了解,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原始材料,从源头上无法真正掌握财务资源的使用。
四、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组织内外部监督机构没有真正监督事业单位的财务收入和财政支出,也没有全面检查监督相关情况的变化,比如预算是否真的在一定意义上实施,相关费用结构是否有合理的变化,是否存在滥用等情况,是否真的实现了专项资金的使用,这些都需要深入监督。由于缺乏监督机构的行为,许多机构大大扩大了自己的支出范围,使支出标准一再提高,国有资产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