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公司债务承担有限的补充责任

发布日期:2022-02-10 浏览次数:

设立资本缺陷是指在设立过程中,由于虚假投资,公司实收资本不符合法定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或者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不一致的情况。根据《公司法》第199条的规定,中国有两种处理方式:情节不严重,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讨论这些情况。
1.撤销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的民事责任。
《公司法》对情节严重没有规定,但根据一些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撤销或关闭其他企业民事责任的批准》(以下简称《批准》):企业……投资的自有资金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第(7)项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金额,…,应当认定不具备法人资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军队的规定》。武警部队。政法机关移交。撤销企业和与党政机关脱钩的企业的规定,情节严重的,是指公司资本不符合法定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
根据《公司法》第181条的规定,公司解散的原因是取消登记和营业执照,但公司人格不会立即消除,而是在清算完成后取消登记。因此,公司本身必须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1.如何对有缺陷的股东负责。
《公司法》第28.31.94条只规定出资缺陷股东对公司或其他股东的出资违约责任,不涉及公司债权人。
根据《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1)》(草案)第十条:债权人要求公司偿还债务,公司不能偿还的,债权人可以同时向出资不足的股东和其他股东提起诉讼,要求其在出资不足的金额和利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所有公司设立人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承担限于投资不足和利息的补充责任。
《批准》规定:企业……自有资金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第七项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金额,应当认定不具备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企业法人承担,即所有设立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上述司法解释存在差异:投资缺陷股东是承担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是与公司的补充关系还是连带关系(完全投资设立人也存在此问题,见下文)。作者的观点如下:
(1)出资有缺陷的股东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补充责任。连带责任一般是基于共同原因的行为,补充责任中各责任人的责任有不同的原因,即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对债权人的责任是基于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或侵权法律关系,股东对债权人的责任是基于资本充实责任,两者都是基于不同的原因。因此,不能滥用连带责任,以更充分地保护债权人。
(2)出资有缺陷的股东应当承担无限责任。股东享有有限责任的重要前提是公司必须满足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要求。根据我国《公司法》,公司资本满足法律最低要求是公司成立的要求之一。资本缺陷严重的公司不是满足有限责任要求的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此外,如果一家公司因资本严重缺陷而无法成功设立,所有设立人应对以公司名义设立的活动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欺诈或其他原因取得公司登记,然后撤销登记或营业执照,缺陷股东只需承担补充责任,明显不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并变相鼓励股东欺骗登记。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在否认缺陷公司法人格的情况下,公司设立人的地位与合伙人相似。
2.全额投资股东如何承担责任。
全额投资股东也应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这源于其资本充实的责任。在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设立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当大的信任关系。在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也处于类似合伙人的法律关系中,有能力和条件督促公司完善人格的培养。在股东出资不到位的情况下,全额出资股东对出资缺陷没有过错,这类股东至少违反了法律监督义务。因此,如果公司因资本缺陷无法履行债务,全额出资股东也应对公司债权人负责。司法解释规定了如何承担,但冲突见上述。
笔者认为,完全投资的股东应与有缺陷的股东一起对债权人承担无限的连带责任。由于资本低于法定最低资本金额的公司不是满足有限责任要求的公司,该公司的股东无论是否履行投资义务,都失去了享有有限责任的前提;否定公司人格的缺陷与公司不成立时设立人的地位相同,类似于合伙人的地位,因此所有设立人应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连带无限责任。
2.补正时允许承担民事责任。
公司股东除对债权人负责外,还有两种情况:
首先,如果符合揭露公司面纱的条件,有缺陷的投资股东应与公司一起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并不是说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注册资本不一致,这必然导致公司面纱的揭露。该制度的适用条件严格。完全投资股东根据资本充实责任承担有限的补充责任。
第二,不符合揭露公司面纱的,作者同意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批准:企业……实际投资的自有资金与注册资本不一致,但已达到……有关规定的金额,……,如果企业被撤销或关闭,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企业应在企业实际投资的自有资本与注册资本的差额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即所有设立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的补充责任,其中股东之间存在连带责任关系。
三.小结
新《公司法》没有提到资本缺陷公司及其股东的民事责任,一些司法解释相互冲突,导致法院在实践中的判决不统一。因此,权威部门应尽快出台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明确规范此类问题,统一司法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