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解读

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村保险

发布日期:2022-02-07 浏览次数:

1.影响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发展的因素。
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老农业保险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一些农民对参加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持观望态度。由于城乡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方农民年净收入差距较大,难以计算。许多地方坚持个人支付、集体补贴、政府补贴的结合,其中集体补贴几乎不可能。
二是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强化政府责任,明确基本保障。
按照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也明确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承担起公民基本福利的责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十七大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因此,在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制度建设、资金筹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政府应在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
2.协调城乡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其具体的历史原因,但其存在严重影响了城乡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损害了社会公平的价值观。城乡分离的社会保障模式也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这种情况在工业化的初期是客观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不能享受现代社会养老金保障,这越来越不合理和不公平,这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趋势背道而驰。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增强政府主导意识。
2008年,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的3.31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改变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金支持不作为的现状。为此,各级财政责任应明确,形成良性有序的投资机制。
4.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广泛覆盖。保障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养老养老。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的顺利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和不同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分类设计并逐步实施。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其他养老保障措施相匹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完全脱离家庭养老金。土地保障等保障措施的实际情况应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实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由于现有的城乡差距较大,在支付和支付方式上可以实现基本的统一,但具体的支付和待遇支付标准的设计必须与区域、城乡生活水平和个人支付能力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此外,融资方式也可以呈现出多样性。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府财政状况,融资主体和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1)被征地农民实行农民个人缴费+土地补偿+安置补贴+集体补贴+政府土地出让金的筹资方式;
(2)计划生育对象(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实行计划生育对象个人缴费+计划生育奖励基金的筹资方式;
(3)农民工和小城镇非居民实行农民个人缴费+单位(企业)缴费+政府补贴融资方式;
(4)村干部实行干部个人缴费+政府财政补贴融资方式;
(5)郊区和富裕地区采用农民个人+地方财政+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筹集方式;
(6)农民采用农民个人+县.市.省或中央财政筹集方式;
(7)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养老保险以非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直接为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
农村低保人群无法履行个人缴费义务。为体现广覆盖、基本保障的原则,建议国家财政直接为农村低保人群建立基本养老保险。
5.妥善解决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持续转移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流动性越来越频繁,农民选择参加城市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入新农村保险。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村保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新农村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政策必须相互转移。一是保留制度界面,制定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转换的详细方法。在省级制定统一。规范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持续的操作方法解决了不同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资金结算问题。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算和发放方法,收集农村居民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当被保险人达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时,应分段积累养老保险权益,并反映在养老金待遇中。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五险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6.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宣传,坚持自愿参保的原则,不以参保率为评价基层工作的指标。
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态度。对当地政府的信任和年龄。受教育程度。孩子的数量。村庄的经济实力将影响他们是否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强宣传,加快试点,让群众看到利益,提高保险热情。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人民后顾之忧、刺激农村居民内需、促进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