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利润计算公式是企业资本增值的计量公式

发布日期:2023-05-01 浏览次数:

1、将会计恒等式调整为资本计量恒等式,能否作为会计计量目标公式?
会计恒等式可调整为以资本为计量目标的简明公式,即资本计量恒等式:资本计量恒等式:资本计量恒等式=资产-负债(公式二)。公式二是在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完成形式转变,以企业资本为计量目标,但仍只反映企业在特定时间静态条件下的财务状况,其推导逻辑既不包括资本保值和增值过程,也不包括企业实际资本在一定时期或历史时期的内生增减因素。同时,公式二仍不能收集和代表会计的完整账户系统及其数理逻辑。其数学逻辑只表明资本是资产减去债务的差额或余额,而不表明企业资本本身的增值过程和原因。从会计和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静态资本计量恒等式可以计算和反映企业能够承担的有限责任和经济风险,即计量和监控企业承担资本损失和承担资本风险的自身财力。但并不反映企业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增减的具体情况和内部原因。也就是说,没有收入实现和成本结转的变化和会计数据来揭示企业价值的扩大和再生产,或者企业自身创造资本增值的因素。一些学者习惯于根据会计恒等式及其衍生的资本计量恒等式,直接将资本称为“剩余价值”。事实上,这种“剩余价值”并不是当期扣除和弥补成本后的盈余价值(SurplusValue),而是资本账户期末的“余额价值”(ResidualValue)。与企业创造的当期利润不同,它不反映企业在反映企业资本保值的同时创造的超出成本补偿价值的新价值。这就是会计恒等式及其衍生的静态资本计量恒等式的内在局限性。因此,公式二似乎不是一个合适的会计目标公式。
二、利润计算公式能否作为企业的会计计量目标公式?
在会计实践中,人们应用利润计算公式,即利润=收入-费用(公式三),或资本增值计量公式,即:△资本=收益-费用(公式4)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通过自身生产经营实现的新资本价值,补充会计恒等式的不足。从经济特征来看,利润计算公式是企业资本增值的计量公式。在会计实践中,它是企业利润表又称损益表的计算公式,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内部动态资本增值因素,另一方面也代表和支持了会计的收入和成本观。在以利润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目标的国家、地区或历史时期,人们可以将利润计算公式作为统一的会计目标公式。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已成为一般企业章程的明确规定或目标要求。在如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利润计算公式不适用于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的计量目标公式。事实上,仅以利润为主要会计目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有企业在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只关注资本和资产而忽视实际资本的倾向。同时,利润计算公式只测量资本增值,缺乏保值信息,难以成为科学、全面、全面的资本计量目标公式。
五、会计计量目标公式的基本条件
上述分析表明,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要求,会计计量目标公式应首先是实际的资本计量公式。然后,它应该是一个既包括资产扣除负债的资本原值计量,又包括收入扣除费用的资本损益计量,既反映了企业资本累计余额的原值,又反映了企业实际资本的生产经营增值,既体现了贷款复式簿记的理念,又涵盖了复式簿记账户系统的系统全面的实际资本计量公式。同时,该计量目标公式应基于资本保值增值的过程,即动态过程公式,而不是静态截面公式。提供的信息不仅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战略需求,还要满足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对企业价值的理解和监控的一般需求。在会计经济学概念上,期末资本净值应等于期末资本原值与当期资本增值之和。因此,这个公式似乎应该是:期末资本净值=期末资本原值+本期资本增值(公式五)。从表现形式上看,公式五的右侧是“期末资本原值”与“本期资本增值”的结合,其特点是区分和反映资本原值和增值。两者来源不同,动静不同,性质不同,互不混淆。“本期资本增值”等于本期收益总额与本期费用总额的差额。左侧的“期末资本净值”项目不仅是企业期末包括本期资本增值在内的资本净值,也是企业下一期初的资本原值。这样,在持续会计监控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公式五可以系统、全面地覆盖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清晰、全面地反映企业“盈利”和“保值增值”的资本价值运动。那么,作为一个理想的公式,公式五是否在会计实践和复式簿记中成立,即能否转化为实用的会计计量目标公式?关键在于新提出的会计经济学基本公式能否与会计恒等式和利润计算公式相衔接。为此,我们需要证明:1.公式5可以覆盖和包括复式簿记账户系统的所有账户;2.公式5可以与会计恒等式和利润计算公式在数理逻辑上一致;3.公式5能够覆盖企业会计管理中实际资本保值增值的完整对象,即资本原值和资本增值,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价值创造的整体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