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报表伴随着企业合并的出现和发展
发布日期:2022-01-24 浏览次数:次
为规范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的披露,合并报表也随之产生与发展,而合并范围的确定,如何处理已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兼并范围是指被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子公司范围。当确定了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基础之后,如何确定合并范围,正确界定合并报表的重要前提就是合并报表编制时所面临的问题。在比较了国内外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合并准则的缺陷,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新准则下如何处理少数股东权益,以供制定合并财务报表时参考。
兼并的产生和发展。
自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产生以来,企业间的兼并从来没有中断过,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企业兼并浪潮。
最早出现在1895年到1905年。企业兼并浪潮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制造业造成了冲击,在这一时期,企业兼并大多是竞争者间横向兼并,以控股公司形式运作是其主要特点,比如美国通用电气、美国钢铁和标准石油公司。另一波是1916-1929年。这次并购的大部分企业在产品上都具有一致性,这次并购的主要动因是规模经济的竞争,目前仍在经营的还有通用汽车(GM)等。另一波是1965-1969年。在这次并购浪潮中,混合并购占据了绝大多数,并购涉及的领域与原有业务无关,且有时会出现小企业兼并的现象。最后一波是1981-1989年。这次并购浪潮主要集中于大型并购,并在运输机械、食品、通讯、设备及服务业等众多行业展开,例如日本索尼公司收购了美国大型电影公司CPE。第5次浪潮从1996年到现在。这次并购潮的形成是由于企业大型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主流企业并购、跨国并购,比如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以920亿美元收购美国克莱斯勒。
我国企业兼并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一种现象,从1984年到现在短短二十多年,兼并已逐渐被人们熟悉和接受。我们国家的兼并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探索期(1984-1987)。并购重组具有以下特点:并购数量少,规模小,同时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行业进行;政府主导的业主合并,目的在于消除损失,减少财务负担;合并方式主要是承担债务和购买出资。
一波合并(1987-1989)。一九七七年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引发了第一次兼并高潮。在此期间,企业合并的特点是:区域间、行业间合并、控股等新的合并方式出现;企业合并的动因从单纯消灭亏损转向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优化经济结构;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出现。
两波合并(1992-2001)。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动了企业合并重组的进程。伴随着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出现,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和中国企业的跨国兼并不断涌现。在此期间,并购的特征表现为:并购规模进一步扩大,产权交易市场逐渐兴起,其中,上市公司股权收购是企业兼并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以资本为纽带的混合兼并模式发展起来,一批优秀的企业集团已经涌现出来,民企和外企纷纷参与兼并,兼并主体不再限于国有企业。
第三波合并(2002年至今)从2002年起,中国正式加入WTO,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强化,也推动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对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这一规定的出台必将引发新一轮兼并高潮的出现。
合并报表是伴随着企业合并的出现和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而产生的。第一次出现在美国。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要求,我国股份有限公司都将合并报表对外报送。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了规定。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2006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