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如何规范表外业务的会计处理?

发布日期:2022-12-05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激烈,“金融脱媒”随着银行业表外产品种类的快速发展,交易数量不断扩大,对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虽然表外业务不会形成商业银行的实际资产负债,但由于其潜在的风险特征,一旦转化为实际风险,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表外业务作为企业经济事项和经营状况的反映,会计处理相对薄弱,信息披露不完整,无法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足够有效的信息。因此,如何规范表外业务的会计处理,更好地防范风险,促进表外业务的发展,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情况及特点
表外业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银行之间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定义,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从事的业务,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不形成实际资产负债,但可能造成损益变化。目前,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的定义在世界上更为普遍,即商业银行从事的业务,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会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衍生品、承诺、承兑、信用证、失败交易、未清算证券等。在银行实践中,传统的表外业务包括:1)担保业务,如担保、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2)承诺业务,如贷款承诺、信用卡透支额度等;3)衍生金融工具。此外,近年来,业内出现了一些新兴产品,如资产证券化、非资本保护金融产品等,虽然不承担实际义务,但可能对银行产生损益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应纳入表外业务范畴(见下页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底,表外信贷承诺(含担保、承诺等)与衍生金融工具相比,四大国有银行均超过2万亿元,表外资产占表内资产的比例基本保持在20%左右,表外四行平均复合增速达到18%,明显高于表内资产。与传统的表外业务相比,金融产品等新兴业务发展迅速。自2004年以来,国内理财产品数量增长了210倍(见下页图1)。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取决于以下原因:一是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企业资本需求强劲,但由于金融监管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企业资本流动性的需求,企业必须寻求更多的表外融资渠道。其次,在市场竞争和利润扩张的推动下,商业银行也愿意促进表外业务获得高回报,特别是金融管理、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也可以形成大量的存款沉淀,有利于银行吸收存款,以应对严格的数量和规模监管。第三,随着个人财富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当前负存款利率和通胀预期的压力下,居民对高收益金融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金融产品等表外业务的推出满足了这一需求。表外业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商业银行从事的许多表外业务主要利用自身信誉、机构、人员等非资本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成本较低。其次,与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充分体现了银行业务运营的灵活性。第三,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业务的金融杠杆率较高,易受交易者预测和市场波动的影响,盈亏风险较大。
最后,一些表外业务在产品设计中有复杂的交易条款,外部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其风险和回报特征,透明度相对较低,难以监督。就会计处理而言,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独特的商业模式,其会计处理与一般企业明显不同。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和理论基础侧重于规范表内业务,表外会计只是商业银行的一种非强制性会计行为,因此各银行的处理方式不同。与不断出现的复杂产品相比,目前表外业务的会计处理相对简单,绝大多数银行采用单一会计,只在业务发生时注册名义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