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事业单位要更新会计管理模式

发布日期:2022-08-28 浏览次数:

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应用对策
1.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会计工具
管理会计源于实践,注重应用。与企业相比,受管理环境限制和业务活动相对简单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主动实施管理会计并不迫切,管理会计应用的工具和方法有限。但行政机构在综合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管理工具的应用上具有优势和特点。此外,平衡计分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工具也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管理会计工具本身具有独特性和局限性。行政机构不得复制、盲目应用,防止管理会计工具之间的功能重复、相互制约甚至矛盾。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意管理会计工具的环境适用性。无论管理会计工具有多先进,我们都应该考虑单位实施的环境基础,包括单位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行业特点、管理会计需求等。二是注意管理会计工具与其他工具的匹配性和有效性。管理会计工具,特别是激励机制,需要与人力资源政策、管理和经济学的工具创新相结合。在与其他工具连接时,管理会计工具还应考虑实施的有效性。三是充分考虑管理会计工具的独特性。例如,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是财务预算+责任预算对促进综合预算管理(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专项预算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注重成本控制,增强管理会计应用动力
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与事业单位的特点不符。为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有效性,积极创新管理会计模式,明确成本管理指标,引导会计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工作。一方面,公共机构在使用管理会计模式时,必须结合公共机构的特点和性质,有效提高管理会计的适用性,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效果。同时,在管理会计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明确成本管理指标,确保各环节的成本指标符合职业发展的特点,具有科学可行性。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项目资金往往由财政部门拨付,经济责任不是事业单位的首要关注点。为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应积极运用作业成本法。通过这种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水平,帮助事业单位以最低的资源成本获得最佳的服务质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结合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全面了解事业单位各业务各环节的特点,有效改善资源投入,实现相对优化的投入产出比。同时,还要着力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动力。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动力。
3.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实现管理会计目标
事业单位在应用管理会计时,要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全面加强会计管理。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要更新会计管理模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也要通过信息化加强会计管理,有效提高会计水平。除了让管理会计工作参与财务会计等基础工作外,还需要体现管理会计的决策和控制功能。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完善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入手,实现管理会计的更大作用。只有通过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才能在相关工作中发挥管理和战略发展的决策作用,促进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单位还需要加强管理会计人员决策控制能力的培养,带动管理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单位,为管理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4.打造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会计人员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也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事业单位应当采取专业知识讲座、操作技能培训、综合能力竞赛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事业单位还可以定期对在职人员进行管理会计业务能力评估,以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此外,开展各种继续教育项目,如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召开学术专家交流会议,扩大公共机构会计人员在该领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其能力。管理会计在公共机构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共机构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应当结合自身管理会计应用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有效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为了从如何做会计的财务会计转向如何使用会计的管理会计,行政事业管理会计人员需要了解单位的发展战略和行业特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市场意识。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转变观念,跳出财务,看财务,树立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的会计思维,不断拓宽知识面,将战略、会计、业务有机结合,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