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现状及诱因

发布日期:2022-08-04 浏览次数:

一、商业银行会计运行流程及特点
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是次管理为特征,以层次最低的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模式。业务由网点接受,网点柜员审核客户提交的业务凭证,完成会计核算。其中,大型或特殊业务需经授权人员审核授权,然后打印凭证给客户签字确认,最后将业务凭证送监督机构进行事后监督。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会计受到既定风险控制要求的约束,方法和程序明确,但管理会计的会计程序一般不固定,管理人员可根据具体需要临时定制;提供的信息一般有针对性、具体;通常以单位效益为目标,控制和评价银行的所有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往往涉及银行内各责任主体,不受公认原则或会计制度的限制,必须为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决策服务。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现状及诱因
(一)会计管理现状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的不断增加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现有经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柜营销能力不足
会计业务会计处理一般通过业务网点的柜台完成,柜员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业务运营中,在处理各种业务处理后,往往没有时间与客户有效沟通,浪费大量机会找到高端客户,失去业务网点作为营销位置的主要战场功能。
2.服务效率有待提高
随着银行新业务、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交易品种日益复杂,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业务交易要素需要网络柜员通过系统输入。此外,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必然导致业务处理时间的延长,客户排队现象日益明显,服务效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更难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3.业务操作风险依然存在
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独立处理各类业务。但现实情况是,柜员不可能全面、清晰地掌握所有业务,业务运营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网点,导致风险点覆盖面广,风险集中控制难度大,出错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此外,由于缺乏有效时间,柜台授权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严格审查,审查授权责任容易流于形式;事后监督过于简单透明,无法有效防止内部案件的发生。
4.人力资源占用过大
目前,各行各业综合业务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网点业务类型越来越齐全。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业务网点配备柜员的需求不断增加,授权人员和事后监督员的数量也需要同比增加,导致网点人员需求不断增加,业务量可能因季节或其他因素波动明显,相比之下,人员配备的弹性不足。
(2)原因分析
尽管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银行”但其营业收入构成、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领先的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其深层原因体现在管理模式、监管手段、责任管理机制和员工素质上。
1.监管制度落后
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仍值得完善,特别是商业银行柜台业务综合后,具体风险增加较多。例如,现金支付业务“记账”,“复核”,“出纳”所有这些都是由银行柜台人员独立完成的。虽然银行配备了高端摄像头等监控设施,加强了员工培训和监督,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缺乏协调,监督不强,部分体系建设与实际条件分离的风险仍存在。
2.会计管理模式不合理
从我国和西方管理实践的发展来看,能够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责任会计模式、综合成本管理模式、综合预算模式、量本利分析模式等。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实际出发,选择综合预算模式更为合适,因为综合预算模式是业务运营规划的价值体现,是以综合预算为基础,推动商业银行综合规划管理的运行机制。与传统的责任会计管理体系相比,综合预算模式更全面,更有利于战略思想的实施,激励模式更加多样化。然而,这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和人员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3.人员素质低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综合后,业务相对复杂,许多柜台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理想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广泛使用全功能综合银行业务系统,相关软件更新快,银行业务项目多,分工细致,导致银行柜员操作程序复杂,银行柜员操作难度增加,服务质量可能降低,甚至错误,要求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综合能力和质量,一方面全面精通银行业务,另一方面善于利用银行会计信息帮助创新银行金融产品。然而,现实是,会计管理人员不亲自从事柜台操作,也与银行产品营销严重脱节,往往只能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但真正的会计管理功能难以发挥。
4.责任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网络需要通过各级纵向分支机构和横向职能部门的合作,实现责任、权利、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相结合的原则。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各级银行与责任、权利、利益统一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与成本和效率评估分离,部门收入分配难以真正与部门绩效挂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目前形成的纵向预算管理模式分解了实施计划和预算,但预算的具体执行者往往不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平衡,这也违反了责任、权利和利益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