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监控对策

发布日期:2022-07-28 浏览次数: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监控对策
(1)优化系统,提高会计准确性。首先,商业银行应优化现有系统,尽量减少人为判断等因素的干扰。存款科目选择系统阅读营业执照、登记证、监管许可证等文件信息,而不是人工检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存款分类为非银行间存款的,由会计部门核实。中间业务费用由增值税发票信息手动输入到系统扫描识别,防止操作人员错误地将普通票据输入专用票据,导致估计增值税进项税挂账,或未准确输入专用票据税率进行价格和税率分离,导致进项税无法抵消。其次,商业银行应加强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功能,实现信息联动。在增加或修改贷款要素信息时,业务系统和前端系统可以自行传递和比较结果,避免信息不同步。最后,新标准正式实施后,商业银行应继续完善减值、估值和会计系统,以确保金融资产的准确计量。
(2)明确分工,加强业务合规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是会计部门的工作,也是其他部门的共同参与。商业银行各部门各司其职,承担本部门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职责。例如,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跟上项目进度,根据标准判断是否已完成并达到预定可用状态,并及时将信息输入业务系统;法律事务部门应当客观判断未决诉讼事项可能对银行造成的损益;风险资产处置部门应当在债务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到银行时确认债务资产;对于需要注销的业务,相关部门应在业务完成后及时终止确认,避免长期挂账。影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人员因素包括会计人员、业务人员和各级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应提高专业素质,如实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业务人员应合法合规地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各级机构负责人不得将会计信息视为完成评估任务“调节器”,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会计信息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梳理思路,实现监控自动化。目前,商业银行报表监控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管理模式,主要采用手动或半自动的方式进行会计信息监控。监控的重点内容包括资产负债和权益损益科目规模的异常变化、存款贷款收付息率的异常变化、余额红字科目、会计科目等特殊科目、系统内交流、委托资产负债、银行间支付等平衡科目、一个月内未发生变化的应计利息、应付利息、递延收益科目等。现有监控方法存在诸多缺点,表现为监控人员的专业能力、监控方法和监控水平差异较大;监控手动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监控反馈主要通过邮件等方式,不方便上下级银行的监控协调。商业银行应通过总结财务报表异常变化,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自动预警规则,实现各级机构财务报表项目和科目异常变化的自动预警,形成标准化的监控方法,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监控效率和质量。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监控是一项需要不断扩展和优化的系统工程。理想的会计信息监控应逻辑严谨,监控全面、及时、高效,实现从人工识别向系统化、自动化的转变,监控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监控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管理手段有限。其特点是会计监控人员配备不足或业务质量薄弱,导致各种问题时有发生,不能有效履行会计信息监控职责;会计信息监控未形成发现、分析、解决和报告问题的闭环工作机制“重发现、轻处理、轻报告”的现象。二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仍较高,管理理念落后。其特点是受内外利益驱动的影响,会计欺诈问题多次被调查;业务部门不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管理,造成会计处理错误。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监控能力。严格进入会计人员,加强会计培训,制定监作质量评价体系,落实问责制。对监控人员履职不到位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的,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跟上业务发展速度。在遵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业务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加强操作实施和控制。梳理各业务每一步对应的会计处理,找出关键节点,确定有针对性的监控要点和方法,有效控制业务运营风险。只有商业银行业务规范有序,会计管理扎实到位,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监控的系统化、自动化,满足银行内外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及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