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如何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发布日期:2022-03-08 浏览次数:

从财政部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到2017年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会计20171号)。我们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就像一个新生儿,一路跌跌撞撞。但从制度制定到实施,仍存在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控制措施不足、人员配置和人员素质不均衡等问题,相关业务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运行系统问题。
框架缺失是内部控制管理效果的限制,如果机构没有明确具体授权内容,没有建立审计部门与执行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渠道,财务审批权限不够明确,框架缺乏大量支出集中审批规定,缺乏这些内容是实际执行过程的混乱。
(2)人员素质。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公共机构员工的概念仍然局限于铁饭碗,这使得员工无法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价值。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足导致他们对系统中的问题和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漠不关心,最终的影响是内部管理系统权威的进一步削弱。
(3)监督制度和责任规划。
另一种情况是,公共机构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缺乏执行和监督,操作人员也缺乏熟练的工作能力,考虑到问题不全面,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不理解,根据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求,对制度权威和执行的损害,进一步提高了监督。
(4)预算制度不完善。
虽然新会计制度提出了公共机构应具备预算条件,但许多单位仍未引入零基础预算和绩效考核预算等更准确的资本预算管理模式,大多数公共机构没有相应更新其资本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仍采用传统预算数据进行单位资本预算工作,该方法未考虑未来可能性和公共机构的实际技术状况,即脱离实际背景,最终资本计划也可能与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差太大。
二是解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办法。
(1)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数据对一个机构来说非常重要。事业单位需要在自身内部建立良好健全的信息系统,为内部限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单位应加强信息宣传的监督管理。对于单位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应及时指出并尽快纠正。通过数据还需要重新关注许多不受重视的环节。事业单位应通过信息渠道建立详细的数据图表,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建立调查网络,对单位各岗位进行全面调查,将调查范围扩大到机构,不放过各项细节。
(2)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配合新会计制度的运行,公共机构需要建立一个专业能力和质量可以匹配的工作团队。如果员工的水平不能满足要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单位需要通过定期评估、组织培训活动、专业人才招聘等方式,确保优秀人才选拔到内部控制岗位,提高员工质量,提高内部控制工作质量。
(3)细化工作职责。
一是实施民主重大事项的讨论和决策准则。单位应根据事项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加强决算分析结果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单位预算和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二是岗位分割,不相容岗位应分开处理,不造成干扰和影响,相应岗位应有相应的内部审批和授权制度。三是完善的协调制度。各岗位、政府部门、财务部门之间应有相应的沟通要求,确保相互默契,不因沟通障碍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第四,关键岗位的轮换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应公平合理,确保专业人员和交接时间的准确性。
(4)完善预算管理和风险活动评估。
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管理单位收支、采购、合同签订、建设项目投资、剩余资产等与资金相关的活动,是否按流程进行收支、采购等经济活动,是否及时向会计部门提供相关凭证,采购是否控制在预算内,建设项目是否按照审批流程、决算报告和实际资金流出是否匹配,应严格监督。单位应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单位内部建设项目、工作业务和相关经济活动的风险。单位最好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将相关经济活动的数据整理成数据模型,根据数据模型判断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三,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帮助公共机构的会计工作更加标准化、合理化和公平。因此,加强和完善公共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和制度,可以在促进新会计制度与公司内部会计工作的整合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公共机构还应控制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公共机构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使内部控制工作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