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利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

发布日期:2025-04-18 浏览次数:

近年来,高校扩招对高效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仅靠国家投资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BOT作为政府引进非官方资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逐渐应用于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了更好地发挥BOT融资模式在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本文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
 
1.利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中BOT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1.1优势
 
1.1.1.拓宽高校融资渠道,弥补财政投入不足。高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长期以来,财政拨款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将BOT融资方式引入高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鼓励私人投资,借助金融机构将社会闲置资金吸引到高等教育中,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财政投入的不足,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1.1.2.适度转移风险。在传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高校需要单独承担所有的风险。采用BOT方式,高校在不失去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将项目融资的全部责任转移给承包商,还可以部分将经营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1.2劣势
 
1.2.1.高校控制力下降,师生利益难以保障。引用BOT融资方式,项目公司将全面负责高校物流基础设施项目,高校只能作为一般监督员,大大削弱了高校对项目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此外,项目公司要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利润,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必然高于原学校,使师生难以获得优质服务,其利益将受到损害。
 
1.2.2.经营周期长,突变风险加剧。BOT融资项目经营周期跨度大。近年来,不可控因素很多,学校话语权很低。当项目公司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时,危机无疑会转移到高校,高校将难以应对。
 
1.3机会
 
1.3.1.有利的国家宏观政策。《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到,“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征收教育税、收取非义务教育学生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设立教育基金等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的制度。”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为高校引入BOT融资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保证了其顺利发展。
 
1.3.2.高校建设的融资需求。高校扩招突出了后勤基础设施的不足,仅靠国家财政很难解决问题。BOT融资模式聚集了社会闲置资金,用于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大大缓解了高校的迫切需求。
 
1.4威胁
 
1.4.BOT的法律并不完善。BOT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涉及到许多政策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相关法律相对较少、分散,难以找到规范体系的法律文件。因此,面对许多BOT问题,各方存在诸多争议,阻碍了项目的进一步实施。
 
1.4.2BOT管理体系并不完善。BOT的实施不仅面临着缺乏法律文件支持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管理部门重叠或缺乏管理职能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管理BOT融资问题的部门,许多融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这不仅阻碍了高校物流设施的建设,而且也打击了融资者的信心,扼杀了新融资模式的发展。
 
1.4.3.缺乏BOT人才。BOT融资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这类专业人士需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因为面临的项目比较复杂,涉及的层次也比较多。从最初的合作谈判到中间的风险控制,再到最终的所有权交接,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涉及到,这注定要求BOT融资人员拥有广泛的知识。目前我国这方面人才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BOT融资模式的应用。
 
2.建立SWOT矩阵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构建了SWOT矩阵,如下图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将BOT融资模式引入我国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是可行的,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BOT很复杂,项目组面临很多问题,但利大于弊。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定方向,弥补不足,发展条件,更成熟地利用这种模式,挖掘BOT融资在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