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和个人投资的不同特点
发布日期:2025-01-09 浏览次数:次
一、机构投资和个人投资的不同特点
(1)机构投资的特点。机构投资资金雄厚,公司股票众多,可影响股价走势。由于专业人才和大量资金,机构投资在股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型机构一般只经营少数股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分析,他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他们彻底分析股票,不买卖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在炒股的过程中,机构非常有耐心,经常潜伏在一只股票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经过筹款、拉升和出货,他们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2)个人投资的特点。个人投资者的资金相对分散,在股市中容易受到收益、风险偏好、资本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专业知识、时间和经验水平的差异,个人投资者本身对股价的技术分析不够熟练,很少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业绩,容易出现过度反应或延迟效应错误,特别是在短期投资和高卖低买入股票。
二、处置效应体现在散户身上
(1)处置效应的含义。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即所谓的“赢保损”效应,是资本市场上常见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的研究方向,主要基于经典金融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有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国内研究人员对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这种卖出盈亏的倾向有一定程度的可持续性,不会随着市场的成熟而减弱。同时,每个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处置效应,从1月到12月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与国内外学者对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推断,“处置效应”是由投资者固有的心理倾向产生的,这是由于其对损失和利润的不同风险偏好[3]。
(2)散户投资者处置效应的体现。散户开户数量容易受到股市环境的影响。2015年上半年,股市大幅上涨,形成了巨大的盈利效应。根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的数据,今年以来,新增投资者达到1824.2万人,净增长率超过40%。2014年底,下挂a股子账户的一码通账户为7216.83万户,截至2015年6月26日,期末投资者数量达到9041.03万,上半年共增加1824.2万,增长25.28%。新股开户数呈现明显增长,与当时的牛市环境密切相关。2015年1月,上证指数从3200点左右一路上涨到6月5100多点。随着牛市的到来,投资者的赚钱效应日益突出。人们看到了股市的价值,争相开户。2016年1月至6月,上证指数一直徘徊在2600点至3000点之间,股市低迷无法有效提振投资者对股市投资的热情,导致账户数量相对较少。
新投资者缺乏一套合理使用的股票交易策略,喜欢追求热门主题股票,交易频繁,不喜欢空头头寸,当看到相关信息时,毫不犹豫地在相关板块寻找合适的股票,当股价上涨时,符合自己的预期,更倾向于卖出;在股价下跌的过程中,不会设置止损策略,总是自信地认为已经达到区域底部,或者不想承认自己的判断错误,避免真正的损失。仍保持亏损的股票头寸有待上涨,散户投资者一般资金量小,在股价下跌过程中不敢大胆补仓。即使未来股价反弹,散户投资者也不会在未达到目标价格的情况下卖出股票,形成长期持有现象。与此同时,个人投资者将资金分散到多只股票上。在动荡的市场中,这种策略降低了风险。最终的结果是,有些股票赚钱了,有些股票赔钱了,最终可能赚不了多少钱。
一些学者解释了股市处置效应的原因,包括前景理论、过度信心和股价反转效应。因为投资者在股市上对未来市场或自身经验的判断超出了实际判断,夸大了对一些好消息的理解和宣传,导致对未来价格走势普遍乐观。因此,在亏损的时候,过于自信地认为股价已经从技术层面达到了底部形态。未来会有很多投资者抄底,价格只能上涨。如果此时平仓,会造成损失。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股权分置改革制度也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于大公司的蓝筹股,人们更喜欢长期持有。对于未来股价的预测,个人投资者将参考历史最高点和购买价格,对成本较高的股票给予较低的情绪,并因股价低于历史最高价而产生悲观情绪,但不会因为股价高于最低价而感到高兴。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更容易抑郁,对股市未来收益失去信心,对收益波动的风险厌恶促使投资者不愿进行长期投资[4]。个人投资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定止损策略会有比较优势,因为卖出盈利股票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判断错误,及时制定止损,减少损失也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