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均富”理念的理论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19 浏览次数:次
“财政均富”理念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关于财富公平分配的理论。在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公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分配理论。(1)实现公平分配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交流的自由和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这是基于工人阶级不占有生产数据。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除阶级和剥削,建立公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随着阶级差异的消失,这些差异产生的所有社会和政治不平等都会消失。(2)公平分配的基本模式。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马克思设计了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模式——“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总产品仍然稀缺,根据劳动贡献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总产品不再稀缺,社会将按需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评》中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尽最大努力按需分配”。此时,每个人都将享受社会进步,体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阶段公平分配的有限性。马克思认为,虽然劳动分配制度反映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但这种公平和平等只是相对有限的。因为“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比另一个人好,所以他同时提供更多的劳动,或者可以长时间工作,等等。在劳动成果相同、社会消费品份额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实际上比另一个人得到更多,比另一个人更富有。”因此,以“劳动”为尺度的按劳分配只是相对有限的公平。
(2)西方学者关于财富公平分配的理论。在亚当。在斯密理论中,自由参与的市场竞争优先,即效率优先。这种效率优先、机会平等的经济公平观得到了大多数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认可,并长期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平观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这种只求平等机会、忽视分配结果是否公平的分配机制,必然导致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2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这种分配制度。庇古认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个人的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将一些货币收入从富人转移给穷人,社会福利总量将增加,收入平等或减少收入不均是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显然,庇古福利经济学理论不仅注重起点和机会的平等,而且更注重分配结果是否平均。除了福利经济学,罗尔斯还强调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所有的社会价值。。。应该平均分配,除非有一些不平均分配。。。对每个人都有好处。他认为,在正义社会中,公共目标是最大化最糟糕的福利,社会通过再分配或一些补偿措施使所有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凯恩斯看来,自由放任的市场体系既不公平,也不有效率。凯恩斯曾尖锐地批评说:“我们生活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显著缺点是我们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不公平和合理。为了解决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凯恩斯提出了具有社会改善主义色彩的国家干预政策。萨缪尔森是一位对当代经济学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通过政府来调整收入差距。“我们还必须在现代福利国家的活动中重新分配任何通过不同收入阶级的税收差异来实现的收入。美国的罗默、韦斯科夫和其他市场社会主义学者讨论了平等收入和平等分配的实现。他们认为,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明显形成了不公平和不平等的弊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更注重公平和平等。“社会主义者寻求报酬、地位和平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满,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平等机会。它还致力于减少现有的社会分化。对社会平等的信仰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