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财政支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发布日期:2024-10-19 浏览次数:

财政支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财政支农资金政策不完善,支农资金效率低
 
通过对财政农业基金的指数分析,从另一个角度看,农业基金不足,变化很大。虽然资本投资的绝对金额有所提高,但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设定2009年财政支农资金指数为1,2010年财政支农资金指数为1―2013年,相应指数可分别计算为17、5、21、7.3。国家有关文件指出,财政支农资金指数应达到10左右,低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由于指数反映的数据对经济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可以清楚地表现出细微的差距。表5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2年大约是国家相关要求的两倍,近两年的支持力度较大。2011年仅为相关要求的1/2,2013年未达到相关指标,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和力度不稳定。黑龙江省财政支农不像图中反映的数据那么稳定,黑龙江省财政支农的力度还不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相关政策不稳定,导致农业支持工作疏漏或其他问题,农业支持资金比例不稳定;二是农业支持资金使用过于分散,下传不到位。
 
 2.农业税逐年增加(包括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分析财政支持农民的表现,不仅要从政府支持农民的资金等方面进行分析,还要考虑政府从这些行业获得的收入。图1显示了2009年黑龙江省―2013年农业税收入的绝对额(仅考虑农业税的主要税种,即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可见,除2012年外,每年都有所增长。与2009年相比,2013年是2009年的三倍,增长更多。
 
 3.相对暴露支农过程成本较高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除了大力支持农业等领域外,还将从这些领域获得收入,形成农业支持成本。图2显示,农业税占黑龙江省财政收入的百分比,2009年―2011年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黑龙江省财政在短时间内更加依赖农业收入;2012年有所下降,达到5.47%;2013年又出现了上升趋势。由于重点关注农业的表现,这里的农业收入只包括农业税中的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所以这张照片并不反映农业收入的全部。
 
 4.微观宏观主体不协调
 
以上两条代表宏观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反馈,变化步伐不一致。以上只讨论了财政支农支出或农业财政收入。图3将财政支农净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农业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净支出是指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财政收入的差异。将支出与收入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把握财政支农的整体情况。2009―2013年净支出分别为10.6%、11.9%、10.9%、11.6%、11.5%,波动幅度与2011年农业收入比例相反。净支出反映了黑龙江省农业支出的波动,但波动幅度不是特别大;同时也反映了农业支出的实际强度,即净支出受农业税收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在增加农业投资的基础上减少农业收入。在项目管理、制度配套、技术应用等方面,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共同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