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财政中支农资金的效益

发布日期:2024-09-28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国行政机关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形成了财政支农资金日益增长的良好发展趋势。“三农”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缺点。由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仅包括中央和各级行政机关与同级涉农部门的横向流动,还包括中央向地方涉农单位的纵向流动,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普遍低于“三农”发展需要,资金审批、管控、分配、使用计划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程序。在纵横交错的流动中,财政支农资金容易出现使用效率低下、投资重复交叉、部门间对接不畅等问题。鉴于此,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财政支农资金,其效益具体指什么?
 
(一)财政支农资金
 
财政农业支出基金是指中国行政机关的农业相关支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指农业建设费用、科技费用、营业费用;另一部分用于帮助农村生产建设。理论上,财政支农资金包括支持农村生产费用、设施建设费用、农林水利部门事业费用、农业科技费用和农村救助补贴。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和财政农业项目、方法和资金的逐步增加,财政农业资金还包括行政机关间接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支持,如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通过政府补贴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和大型收割设备的成本,提供小麦补贴,免征农民和农业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农业的资助必须遵循世贸组织对农业资金的有关规定。因此,除上述内容外,农业资金还应包括“绿箱”政策(政府为农业贸易提供资金补贴)和“黄箱”政策(国家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直接补贴干预,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二)财政中支农资金的效益
 
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到公平、稳定和质量,效率是经济意义上收入与成本的比较――经济效益;公平稳定的目的是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财政资金支农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农支出与其成果的比值,可以通过财政支农资金的总效益和结构效益来衡量。支农社会效益是指财政支农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奉献,如带动区域经济、改善贫困状况、增加农村就业等,受益范围是全社会。环境效益是指支农对人们生产环境和生活的影响。要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考察,运用规范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支农资金的应用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衡量和综合考虑,然后根据结果调整支农政策,使支农资金的应用更加高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