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PPP模式的基本内涵和适用领域

发布日期:2024-09-21 浏览次数: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形势,经济运行趋势显示“L“投资、消费、出口等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消费领域,除了房地产、教育、医疗等涉及居民硬需求的消费外,其他方面的消费动力不足;在出口领域,由于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在投资领域,中国继续加大基础设施、铁路、道路、棚户区改造的财政投入。房地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也带动了钢铁、水泥、家具等上下游产业为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预算法》提出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随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建议》(国发〔2014〕43号),也明确指出了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具体的时代背景赋予了PPP模式的历史使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为主的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大力推进PPP项目,努力通过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利用金融资金煽动民间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PPP模式本身也隐含着一些风险,特别是金融资金的风险。因此,如何客观分析PPP在金融中的积极作用,识别和控制PPP模式中的金融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PPP模式的基本内涵和适用领域
 
PPP模式起源于欧美国家,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管理能力不匹配的公私合作模式。在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PPP模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中央政府也明确界定了PP模式的适用范围。
 
1. PPP在西方兴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政府的角色不断扩大,公众对政府的不满逐渐增加。在金融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各种社会问题频发,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强调结果导向、客户导向、管理者责任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政府的职能被定义为“舵”而不是“划船”,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政府的行为,认为政府应该分离公共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的责任。西方国家实施的绩效预算也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出了更严格、更定量的要求,也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方法。
 
2. PPP模式的含义。贾康和孙杰将PPP定义为政府公共行政。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过程中,让非公共行政资源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和商品,从而实现政府部门的责任,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根据财政部76号文件对PPP的定义,可以看出PP模式实际上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民间资本一般负责基础设施的大部分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通过“用户支付”和“政府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机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因此,PPP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合作伙伴关系、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PPP模式主要包括BOT(建设-运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TOT(转让-运营-转让)等。
 
3. 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选择PPP模式。只有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社会化程度高、总投资大、需求长期稳定的项目才有使用PPP模式的概率。在李克强总理2014年10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水电、核电、电信、农业、环保、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产业被视为我国PP模式推广应用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