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发布日期:2024-08-09 浏览次数:

改革后,“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明显比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不仅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独立地位,充分调动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高校财务会计秩序,规范了高校财务会计行为,整合了高校有限的资源,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模式不仅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而且由于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和高校对“集中或分级”关系的把握不当,这种模式在高校的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现行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规模小、年度资本流量小的高校一般采用集中管理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规模中等、年度资本流量大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和一级会计的财务管理模式;三是规模大、年度资本流量大、财务体系健全、财务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目标明确,宏观调控能力强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近年来在高校的实际运行试验,结果表明,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具有统一高校财务收支、集中全校财力、统筹调用资金、促进学校发展的优点,但也普遍存在统一过多、管理过死、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的缺点。第二种财务管理模式由于一级会计、分级管理、财权相对集中、权力相对分散,往往导致二级单位财权与权力不统一,使二级单位管理权力难以实施,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潜力,二级单位形成各种障碍。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各二级单位的群体积极性,也容易造成许多管理权限不明确、职责不分的问题。对于第三种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于实行“二级管理、二级会计”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二级单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充分调动了二级单位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但这种模式往往强调微观生存,忽视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导致高校财政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全面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资金的整体规划和监管。
由此可见,片面的“集中”或片面的“分级”会对高校财务活动的开展、财务关系的处理以及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护产生一定的影响。它要求高校正确界定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概念,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不能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摇摆不定,有时强调集中,有时强调分级。当财务管理权限下放过多,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混乱时,将全部或大部分财务管理权限收回;当二级单位反应强烈,缺乏办学热情时,财务管理权限将大大下放。这不仅不能处理好高校财务管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还会使高校财务管理陷入“统一就死,一放就乱”的行为怪圈,难以自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