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会计的主体间性

发布日期:2024-07-07 浏览次数:

会计的主体间性
“会计师”作为会计主体的结论并不能否认其他主体的存在。我们认为,所有者和债权人是投资主体,企业是经营主体,“会计”是会计主体,其他信息用户是接受主体,我们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主体,主体之间反映了平等的主体关系,他们在会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相互联系,他们的主体有不同的内涵。与哲学主体间性相比,会计主体间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化死搬硬套。哲学主体之间的性质主要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其实质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类型的关系,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是一种沟通理性。会计的主体间性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现实交往问题。会计面临着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不对称沟通,是一种时空错位的沟通类型,即会计主体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非共时沟通。会计也属于人文科学,其本质是“理解”,它指向由符号组成的语言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鉴于会计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会计主体之间的性质除了指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外,至少包括以下几点:1、会计学科性质为主体间性;2、会计方法论是主体间性的;3、“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理解体现了一种主体间性。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认为,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有三个操作环节:数据输入、处理和处理、信息输出。结合会计主体的特点,该系统可扩展为:客观世界→企业→交易、事项原始数据→会计主体→最终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但上述系统对会计过程的描述忽略了会计活动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不对称沟通,业务主体、会计主体和接受主体处于不同的沟通水平。因此,有必要根据主体之间的特点,区分不同主体的活动过程,并在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经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的会计活动不是一个连续体,两者之间存在断裂,是由企业业务原始数据和凭证传输程序引起的;会计活动和信息用户阅读会计信息不是一个连续体,这是由于会计信息发布的滞后。因此,上述系统可以改造。首先,会计活动涉及的第一个层次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客观世界-企业-企业原始数据”模式。企业从客观世界获取信息,通过交易或事项产生大量原始数据;第二个层次是以会计主体为核心的“会计原始数据-“会计人员”-会计信息”模式,“会计人员”从会计原始数据出发,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在第一层关系中,企业无疑处于主导地位。他通过筛选和筛选客观世界中获得的大量原始数据,有选择地捕获相关数据,并通过预设的数据和凭证传输程序形成原始会计数据。毫无疑问,企业是商业实体,与客观世界的交易或事项是其商业对象,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始商业数据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内容之一。在第二层关系中,“会计师”从原始会计数据开始。虽然原始数据来自企业,但由于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距离与企业的初始业务数据有一定的偏差,即数量偏差和定性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区分了与企业相关的“业务原始数据”和与会计主体相关的“会计原始数据”。三是以会计信息用户为核心的“报告会计信息-公众-客观世界”模式。在这种关系中,公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会计信息用户,另一类是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主体,包括企业所有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会计主体报告的会计信息有反馈作用,但这种反馈作用是对象对主体的反应力,一般表现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完善。这种反作用力也表明,会计的主体性不仅包括主观能动性,还包括受动性。会计主体的发挥不仅受制于前面的企业主体,也受制于后面的接受主体。在传统的会计活动过程中,“会计”之所以没有地位,是因为企业占据了会计主体的地位,从而消除了会计主体的发挥。
结语
会计主体及相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问题是当前会计研究的新课题。以上只是笔者对会计主体内涵和会计主体之间的不成熟探索。本文对企业是会计主体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希望会计理论研究人员重新审视“会计师”在会计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鉴于会计主体之间的性质问题与会计信息扭曲有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它们是构建会计理论大厦的本体理论,是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石之一。
 

上一篇:会计主体的哲学思维     下一篇:会计主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