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商业银行面临会计风险的规模和防范

发布日期:2022-07-22 浏览次数: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缺陷的原因
(1)缺乏会计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机制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务交流越来越频繁。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仍存在明显薄弱环节。首先,财务会计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系统设计师对财务会计的作用认识不清。金融国际化将激增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导致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会计业务越来越多样化。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并未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法出多门的现象。业务操作不够连贯,甚至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和重复性,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极为缺乏。此外,会计风险内部控制的资源配置也不合理。相关岗位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金融国际化带来了商业银行业务量和业务品种的大幅增加,需要配备更多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这也是形成有效内部控制的必要环节和基本要求。然而,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部门设置,特别是对一些分行,往往采取简化会计流程、减少会计人员的做法,导致会计业务实施过程中的普遍存在“一人多岗”或“岗位空缺”这些现象往往是会计风险防范存在缺陷的原因之一[5]。二是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要形成较为成熟的会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必须构建自己的内部控制文化。但中国商业银行一般没有形成自己的内部控制文化,许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和内部控制概念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当前商业银行国际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与内部控制之间的重要关系,银行在战略规划过程中没有将内部控制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者一般注重管理而不是管理,有意识地忽视了行业发展中会计制度的发展,内部控制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这一因素也导致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会计风险的增加[6]。
(2)信息管理手段落后
要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必须有完善的会计信息。然而,由于管理层次的重叠和发展基础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管理的优化升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完成规定的利润指标,一些商业银行人工处理会计信息,最终呈现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甚至一些会计报告也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严重损害了资金。会计信息的调查、分析和传输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商业银行要么缺乏这些环节,要么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缺乏信息传递的具体措施,大量的会计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共享。这一缺陷影响了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最终效果,甚至对银行国际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7]。第四,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不全面准确。
(1)建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以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环境中的潜在风险,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因此,建立基于国际标准的会计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理机制,处理国际惯例和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特点[8]。首先,在指标设置方面,充分引用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指标,如结算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和市场潜在风险纳入风险评估范围等。因此,在设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系统时,也可以适当扩大指标范围,规划一些资本含量指标。其次,在处理会计风险时,必须充分借鉴决策小组的意见。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加剧,世界金融市场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金融业务时必须审查形势,使相关金融活动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9]。
(2)完善会计风险监测、识别机制
在风险监测环节,商业银行有关部门应广泛收集经营管理信息,全面了解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情况,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时识别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中的潜在危机。在风险识别阶段,应制定严格的风险监测指标。会计部门应与其他职能部门广泛合作,共同建立金融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将反映金融风险的指标与规定的警戒线进行比较,如发现异常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始终坚持安全稳定的原则,尽力保护资产安全,减少金融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此外,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完美结合,及时发现银行内部运行中存在的漏洞,形成会计风险防范屏障[10]。
金融国际化涉及货币国际化和资本流动国际化,因此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发展趋势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会计风险的规模和防范会计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因此,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及时提高其风险预测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