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的定位尚不明确
发布日期:2022-01-28 浏览次数:
1.国有商业银行及内部审计意义。
2007年2月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全国合作金融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已达60万亿元,其中银行业金融资产高达44万亿元,居民储蓄16万亿元,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全球总额的4%-5%;其中,中国商业银行拥有7网点和120万员工,占总资产的51.3%,仍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一半。
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运作。它通过应用系统和标准化的方法来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并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2.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2.1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的定位不明确。
事实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检查和处罚操作层的违规行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停留在事后检查中,突击审计少,事先预测多。后续审计也处于起步阶段,日常监督工作尚未启动,工作方式上只存在检查问题,向领导反映,没有深入分析总结问题,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保健作用。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的定位尚不明确,仍处于模糊状态。
2.2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不完善。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介于会计基础审计向系统基础审计的过渡阶段。在所有业务和账户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人员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使内部审计非常随意,缺乏科学性,导致审计周期长、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等缺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大,中间业务量大,资金交易频繁,会计数据及相关信息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仍然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那是非常不经济的。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过于关注内部控制制度,过于依赖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忽视了审计风险的其他环节,无法从组织环境、历史等多渠道有效收集审计证据,不能突出审计重点,不利于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
2.3内部审计成果应用不足。
虽然在审计制度的改革下,审计信息更加顺畅,但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在:1、内部审计部门通常采用一对一的纠正或处罚,对常见问题缺乏系统的评估、分析、研究和整改机制。许多问题每年都在检查,这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而且增加了审计成本;2、被审计银行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缺乏整改的约束机制。一般来说,上级银行的评估主要是量化指标,尚未建立管理的整体评估和评估体系。因此,下级银行不注意内部审计的警示作用,甚至反复调查和犯罪;3、审计结果在同行和上级和下级之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用。目前,应用的仅限于系统中的常规现场审计项目,而下级银行自我审计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披露不够及时,难以充分理解敏感问题,避免重量轻等人工过滤现象。因此,很难以从全面、准确地理解。
3.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3.1明确和转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的。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贴近经济发展的脉搏,进一步确立以资产质量为主线,确保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
3.2大力推进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
大力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由于系统基础审计的最大缺陷是管理欺诈调查的无效性,因此管理欺诈往往失去控制。在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基础审计,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内部控制能力,而且可以控制和降低审计本身的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管理行为、资产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充分把握被审计主体的风险状况,找出高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确实审计重点和审计频率,集中控制和管理高风险领域,帮助和促进各级商业银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做出科学决策,有效控制和管理风险。
3.3实施系统管理工程,加强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1)建立审计成果和信息分析制度。
(2)建立审计信息成果库,实现同级行间资源共享。
(3)实现上级行对下级行审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利用。
(4)加强审计过程的动态管理。
(5)逐步建立内部审计结果披露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透明度。这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公平性,扩大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还可以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储备审计信息资源,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 上一篇:包头信用社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
- 下一篇:医院部门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分为两类